2009/03/13

失傳的朝拜之禮-[舞蹈]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卷25「宋遼金夏交際儀」,記載:

「至兩國(宋、金)使臣朝賀時,則皆有山呼舞蹈之禮。金海陵愛宋使山呼聲,使神衛軍習之。(見金史蔡松年傳)是宋使至金山呼也。金張暐使宋,以世宗大行在殯,受賜不舞蹈。(見金史張暐傳)是金使至宋,非國喪亦舞蹈也。」


這則筆記說明宋國使臣出使金國時,先對金國皇帝行「山呼」、「舞蹈」之禮。金主完顏亮(宋高宗時)喜歡宋國使臣的山呼之聲,開始在金國引入宋國禮儀。後來,金國使臣出使宋國時,也對宋國皇帝行「山呼」、「舞蹈」之禮了。

「山呼」即「三呼」,就是:「萬歲、萬歲、萬萬歲」。「萬歲」在戰國時就已有記載,到了漢武帝以後,成為定制。有關「萬歲」的演變也很有趣,將來另外會專寫一篇。

然而「舞蹈」是什麼禮儀?史書缺乏詳細記載,如何行禮?就很費解了。

我大概的查過史書。舞蹈之禮的記載,最早見於「隋書」及「北史」,是臣子對皇帝與山呼併行的朝拜之禮。外國使臣晉見時,也須行這種中國禮儀。這時的中國以天朝自居,顯然可推知山呼舞蹈之禮還不是國際外交禮儀,中國使臣尚且被尊稱為「上國天使」,豈有向外國君主朝拜之理。

靖康之難,宋險遭滅國。「紹興和議」後,宋主尚且向金主稱臣,自然宋國使臣必須對金國皇帝行山呼舞蹈之禮,因為是不平等的國際關係,金國使臣到了宋國,不必向宋國皇帝行山呼舞蹈之禮,也是想當然耳的事情。直到「隆興和議」以後,金、宋由君臣之國變為叔侄之國,宋主向金主稱「侄皇帝」,宋主雖屈居小輩,但國家的關係恢復平等的地位,所以才有金國使臣向宋國皇帝行山呼舞蹈之禮的改變。到了這個時候,山呼舞蹈才成為平等的國際外交禮儀。

以下,先摘錄一些史書上關於「舞蹈」有趣的記載。

[北史][爾朱榮傳]記載:「(爾朱榮在西林園)每見天子射中,則自起舞叫,將相卿士,悉皆盤旋,乃至妃主婦人,亦不免隨之舉袂。」旋轉身體,高舉雙手,這可能是舞蹈之禮的芻型,與戰國時宋康王的「萬歲」很類似。

[隋書][禮儀志]記載:「隋制,正旦及冬至,皇帝即御座,群官上壽訖,上下俱拜。皇帝舉酒,上下舞蹈,三稱萬歲。」這相當於中樞春節團拜,百官全體在朝堂上對皇帝行舞蹈之禮。

[北史][隋書][楊勇傳]記載:「隋文帝廢太子勇,勇再拜言畢,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左右莫不憫默。」楊勇被廢去太子之位時,「舞蹈而去」。這裡「舞蹈」應是行禮的意思,不是發狂下的失常舉動。楊勇受到父皇的冤枉,雖然淚流滿面,還要強忍悲痛行舞蹈之禮,真是個孝子順臣。

[北史][隋書][許善心傳]記載:「宇文化及弒煬帝之日,隋官盡詣朝堂謁賀,許善心獨不至,化及遣人執至朝堂,令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大負氣。』命捉來,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遜!』遂害之。」許善心因為不對宇文化及行舞蹈之禮,而被認為表露賭氣不滿的情緒,可見舞蹈是表示臣服必行之禮。

[隋書][百濟傳]記載:「百濟遣使奉表賀平陳,高祖善之,使者舞蹈而去。」宋國滅亡陳國,百濟國派遣使臣祝賀,也行舞蹈之禮。

[舊唐書][宦官列傳]記載:「初,太上皇(玄宗)每置酒長慶樓,南俯大道,因裴回觀覽,或父老過之,皆拜舞乃去。」到了唐代,舞蹈之禮廣泛流行,以致於連平民百姓也會行此禮儀。

[舊唐書][迴紇列傳]記載:「給事中李進東會迴紇登里可汗營於陝州黃河北,元帥雍王(李适)領藥子昂(唐肅宗派遣的監軍,宦官)等從而見之,可汗責雍王不於帳前舞蹈,禮倨。子昂辭以元帥是嫡孫,兩宮在殯,不合有舞蹈。迴紇宰相及車鼻將軍庭詰曰:『唐天子與登里可汗約為兄弟,今可汗即雍王叔,叔姪有禮數,何得不舞蹈?』子昂苦辭以身有喪禮,不合。又報云:『元帥即唐太子也,太子即儲君也,豈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前舞蹈。』相拒久之,車鼻遂引子昂、李進、少華、魏琚各搒捶一百,少華、琚因搒捶,一宿而死。」這是唐國和回紇國關於舞蹈之禮的國際糾紛。當時,因為安史之亂,回紇名義上是出兵助唐平亂,其實是趁火打劫。回紇見唐國衰亂可欺,竟要求雍王必須向可汗行舞蹈之禮,雍王為了國體,當然不肯臣服。兩邊各據理力爭,都有道理。最後,雍王雖然嚴辭拒絕了,但害得手下也挨了毒打,其中有兩位竟然還被打死了。

[宋史][司馬光傳]記載:「元佑元年復得疾,詔朝會再拜勿舞蹈。」舞蹈之禮是必行的禮儀,就算像司馬光這種年高德劭的大臣,也只有在老病將死的時候,才會得到特別的恩准,只需行跪拜之禮,免行舞蹈了。

[隋書][蘇威傳]記載:「及太宗(唐太宗)平世充(王世充),坐於東都閶闔門內,威(蘇威)請謁見,稱老病不能拜起。上遣人數之曰:『公隋朝宰輔,政亂不能匡救,遂令品物塗炭,君弒國亡。見李密、世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無勞相見。』」不可用老病當作不能行舞蹈之禮的藉口,這是前面司馬光例子的反面實證。

從文義來看,「舞蹈」是「手舞」、「足蹈」的合稱,可想像是一種全身肢體的動作。大體上從人類文化來看,「手舞」、「足蹈」多具有歡樂的氣氛。

「太平御覽」(北宋)及「文獻通考」(元)引用「通禮義纂」(唐)記載:「古者臣於其君,有拜手、稽首之禮。自後魏以來,臣受恩皆以手舞足蹈,以為喜歡之極也。」雖是一種推測,但也符合舞蹈應有的情緒。

這另外也可以在「宋遼金夏交際儀」這則筆記得到反證,金世宗喪禮期間,宋國為表示對長輩的哀悼,特准金國使臣不必向宋國皇帝行舞蹈之禮。

所以,大概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山呼」是表示祝壽的意思,希望君主長命百歲,永享統治地位;「舞蹈」則表示心悅臣服的意思,不僅表示效忠服從,而且還展現不勝忻喜之至的情緒。

自隋以後,歷經唐、五代、遼、宋、金、元、明,施行一千多年的舞蹈之禮,然而,到了清代以後,不再採行,只有「三跪九叩禮」而已。以後不過幾百年的時間,世人對舞蹈之禮竟然完全不復記憶了。

事實上,舞蹈之禮到了南宋時,在史書上就已呈現考據不詳的狀況。「朱子語類」(南宋)記載:「朝見舞蹈之禮,不知起於何時,元魏末年,方見說那舞,然恐或是夷狄之風。」朱憙將舞蹈之禮起源的年代往前推至元魏末年(元魏在534年分裂為東西魏,而後為北齊周,最後代起者即為隋),但也無確實證據,只說可能是五胡十六國時由外族傳入中國的。

的確,舞蹈之禮在漢、晉以前絕不見於史籍記載,必定是由外傳入。不過,很可惜的是,對於當時或更早的外族的禮儀,相關的史料也缺乏記載。

最可惜的是,歷代史書一再提及舞蹈之禮,包括應有的次序及次數,而獨獨對舞蹈的動作隻字未提,以致於失傳,實在可惜!

[金史][禮志]記載:「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復卻,跪左膝,左右搖肘,若舞蹈狀。凡跪,搖袖,下拂膝,上則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復以手按右膝,單跪左膝而成禮。國言搖手而拜謂之『撒速』。」金史記載拜禮極為詳細,「若舞蹈狀」露出了一點舞蹈之禮的跡象,但這裡講的是拜禮,不是舞蹈之禮。

[隋書][志]記載:「開皇(隋文帝年號)中,乃詔太常卿牛弘、太子庶子裴政撰宣露布禮。及(開皇)九年平陳,元帥晉王以驛上露布。兵部奏請,依新禮宣行。承詔集百官四方客使等,並赴廣陽門外,服朝衣,各依其列。內史令稱有詔,在位者皆拜。宣訖,拜,蹈舞者三。又拜,郡縣亦同。」隋朝正式制定舞蹈之禮,但只記載舞蹈之禮與拜禮的順序及次數。拜禮是中國固有的禮儀,不需描述;舞蹈之禮是新禮,不加記載其動作,當時不知如何傳授學習?實在令人不解。

由於欠缺相關史料,這個問題的考據工作只好到此為止。最後,只好以[失傳的朝拜之禮],作為本文無可奈何、不了了之的結束。

再有一言,既然舞蹈之禮在中國曾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史實不能抺滅,所以涉及到這些朝代的歷史戲劇,實在有必要為這失傳的朝儀進一步考據,考據不得的話,自行創作也並無不可,總不能讓戲劇中的這些朝代的君臣之間失了禮數了吧!(2009/03/13)

補註:

宋朝事實類苑/卷19/典禮音律:歌舞

古人飲酒,皆以歌舞相屬,獻壽尊者,亦往往歌舞。長沙王小舉袖云:「國小不足回旋(迴旋)。」至唐太宗,亦自起舞屬羣臣。古人淳質,舞以達歡欣,不必合度臻好,故人人可為之,不羞不及也。張燕公詩云:「醉後歡更好,全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又云:「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今時舞者,曲折益盡奇妙,非有師授,皆不可觀,故士大夫不復起舞矣。或有善舞者,又以其似樂工,輙恥為之。古人之歌,亦復如此,節奏簡淡,故三百篇可以吟詠,緣時未有新繁聲,自是可喜。自新變聲作,日益繁靡,欲令人強置繁聲,以三百篇為歡,何可得也?隋以前南北朝舊曲猶頗似古,如公莫舞、丁督護之類,豈不簡淡?自唐以來,此等曲解,又復不入聽矣。人但知思聞古韶夏之類,直恐見之,未能忘味也。胡瑗善琴,教人作采蘋、鹿鳴等曲,稍曼延其聲,傍近鄭衞,雖可聽,非古法也。近世樂府,為繁聲不已,又加重疊,謂之纏聲,促數尤甚,固不從容一唱三歎矣。太學諸生承胡先生之教,許鼓琴吹簫,及以方響代編磬,然所奏唯鹿鳴、采蘋數章而已。諸生因緣為鄭衞聲,聞者疑之,或以相問,有戲之者曰:「此無他,直纏聲鹿鳴采蘋。」(劉貢父詩話)


史記、漢書記載,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因為母親唐姬出身低賤不受寵,被封在長沙,國土狹小,地勢低窪,氣候潮濕,應劭(東漢)註曰:「景帝後二年,諸王來朝,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袖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帝以武陵、零陵、桂陽屬焉。」(史記五宗世家唐姬之子長沙定王發、漢書景十三王傳長沙定王發)

西漢景帝時,諸王至長安朝見皇帝,有「稱壽歌舞」的儀式,長沙王劉發故意小裡小氣的動作,被大家取笑笨拙,可見當時「歌舞」的「舞」有一定的動作。這裡的「歌舞」是「載歌載舞」(載歌且舞),「邊唱歌,邊舞蹈」的意思。由此記載,「舞蹈」朝拜之禮似乎中國本來也有,不全然是外來的。

宋朝事實類苑記載的主要是娛樂性質的歌舞。古時歌舞簡單,讀書人K歌尬舞習以為常,而且隨便唱隨便跳,沒有人會在意。到了宋代,舞蹈愈趨精妙複雜,沒有經過專門訓練,根本上不了檯面,所以士大夫階級就很少跳舞了,有跳的好的人,因為怕被比作藝人,也不願意公開獻藝,以免有失身分呢!(2013/1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