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5

揦豬屎

「揦豬屎」,閩南語讀作La-Di-Sai,略作「揦屎」,也有直接音譯作「喇賽」,另外,還有寫作「攪豬屎」的,大概是不知道「揦」字的人用的。「揦」是動詞,指「攪」、「拌」、「撥」的動作,照字面的意義來說,「揦豬屎」就是攪拌豬糞的意思。 「揦豬屎」應用在日常會話上很廣泛,但含意不太一致,經過整理,大概有兩種意義。

第一種,指窮極無聊下所做的毫無意義的愚蠢行為。以前的農村社會,屎尿是重要的肥料的來源,豬屎尤其是大宗。在灌溉之前,豬屎必須先加水稀釋,充分攪拌均勻。農村小孩娛樂少,無聊又沒事可打發時間時,常常趁大人不注意,跑到豬圈拿棍子攪著豬大便玩,弄得糞汁四濺,臭得連豬都受不了,哇哇大叫,驚動四鄰。大人對小孩這種頑劣的愚行氣得咬牙切齒,就稱為「揦豬屎」,例如:「大雄!你箇去揦豬屎,我就把你的手槓斷!」(台灣農村逸聞,第57頁)此事後來引申作閒閒沒事時,說些沒意義、不正經的話,打屁、胡說八道、瞎扯、攪和等等。

第二種,指用卑劣的手段惡搞,以至於兩敗俱傷。清初,漳、泉民眾先後來台屯墾,為了田地、水源時有械鬥。康熙五十年,半線下茄荖一帶,漳、泉又為烏溪水源發生爭執。其時朝廷已明令嚴禁械鬥,犯者重懲不貸。到了漳、泉約定談判的日子,漳州人列陣於東,泉州人列陣於西,官軍則居中維持秩序。雙方代表開會不到一刻鐘,即宣告談判破裂,各自叫囂決一死戰,官軍紛紛拔刀在手,挽弓搭箭,警告雙方敢向前一步,刀箭無眼,死傷活該。只見漳、泉陣中各推出上百個大木桶,桶邊各有兩名壯漢叉腰持棍。官軍正納悶時,忽然東風大作,漳州陣營馬上掀開桶蓋,原來裡面滿滿的都是豬大便,各桶壯漢即用棍攪搗桶內,立時臭氣衝天,順風向西猛灌,官軍不及防備,紛紛倒地,口吐白沫,泉州陣營雖及時掩住口鼻,但也免不了狂嘔猛吐,五官扭曲變形。不一會兒,東風停,西風起,泉州陣營這邊也掀桶蓋,原來也是豬大便,這回換作泉州陣營攪,漳州陣營忍;又一會兒,西風停,東風起,再換邊攪,另一邊忍;如此一天之中,風向變換數十次,雙方交手也數十回,無不全身辛臭無比,嘔到只剩吐酸水,而居中的官軍受害最慘,一次都躲不掉,全軍癱倒地上,不省人事。這算是台灣有史以來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的毒氣戰。所幸後來有增援官軍開到,喝止雙方,勒令將木桶推倒,豬糞流入溪中,水為之濁黑,因而得名為烏溪。各庄豬隻一律沒收充公,三年內不准養豬。朝廷並頒令,爾後凡豬屎僅能施肥飼魚,不得無故揦豬屎,犯者杖一百,流放烏魯木齊。(台民械鬥史摭遺,第95頁)此事後來引申作相爭不擇手段,用盡賤招、爛招、怪招,不但損人不利己,而且還殃及無辜,連累畜牲。而且,凡是因為耍賤而受到報應的行為,可稱為「烏魯木齊」。

以上兩種見解,經請教閩南耆宿,均無定見,只好兩存,且就教於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