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1

蘇洵[項籍論]

西元前207年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名垂千古。

項羽以5萬不到的兵力,在齊、燕、魏各國援軍縮手觀望之下,獨自擊敗40萬秦國大軍。全天下都被這位26歲的年輕將軍震驚了。

據說戰役結束的第二天早上,項羽召見各路諸候將領,正式宣告就任聯軍統帥,總領天下兵馬。事後這些將領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形容項羽的容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一走進項羽大營門口,腿就軟了,爬著進去,爬著出來,沒有一個人敢把頭抬起來,以致於後來當別人問起項羽是「何許人也」的時候,十個人有十一種說法,竟然還有人說項羽有兩個瞳孔哩!有學問的人說古今中外有兩個瞳孔的人,只有虞舜啊!難道項羽是帝王再世?大家一聽此言,嗯嗯猛點頭,難怪!難怪!不是真命天子,誰能有如此本事?

項羽英雄蓋世,最後卻以悲劇收場,敗在劉邦手裡,令後世唏噓不已。

關於楚漢相爭的評論,歷代有很多人,包括劉邦自己,提出許多的看法。

西元11世紀,宋人蘇洵在〈項籍〉一文中,提出一個頗與前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項羽一生中的第一場勝利、成名之作、得意之戰,同時也是最致命的敗筆。蘇洵認為奪取關中是征服天下的關鍵,而項羽卻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鉅鹿之戰上,白白讓劉邦這隻老狐狸捷足先登,失去「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主場優勢,客隊的氣勢再強,終究還是歸於失敗。

我們都知道,失敗是一連串的錯誤造成的,項羽的失敗亦然。

項羽的確犯了不少錯誤。我的看法,項羽打鉅鹿之戰絕對不是錯誤,但也談不上正確。鉅鹿之戰是一場非打不可之戰,非打不可是因為抗秦聯軍的士氣已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不在鉅鹿這裡決一死戰,整個聯軍的氣勢就瓦解了,哪裡還有力氣往西去攻函谷關?楚軍在鉅鹿之戰以一當十的超強戰鬥力,是被項羽破釜沉舟的瘋狂戰術逼出來的,這種條件只存在鉅鹿,函谷關前沒有。

項羽若是往西攻函谷關,抗秦聯軍保證就地解散,鉅鹿之戰一定也謝謝收看。章邯有40萬大軍,可分兵一半繼續掃蕩,一半往西夾殺項羽,綽綽有餘。若是項羽玩起圍魏救趙,章邯也有相同的條件,打楚懷王比攻函谷關容易多了。

鉅鹿之戰是秦帝國滅亡的關鍵之一,另一個關鍵是章邯手上的20萬大軍,等到章邯投降後,另一個關鍵亦已完成。新安坑殺20萬秦軍,算多買一個保險。

本來項羽可以風風光光、大搖大擺的去敲函谷關的大門,就像1615年德川家康打大坂城一樣,一路放鷹逐犬,好不熱鬧。可是這個美夢卻被一隻老狐狸以不光明正大的手段給偷走了!縱然到了這個時候,項羽仍然站在勝方,他仍然是天下的霸主,函谷關的大門,一腳就踹開了。可是,項羽在鴻門宴犯了一個錯,還不算大錯,不幸的是,之後他又犯了錯,一連串的錯導致最後的敗亡。

蘇洵認為關中是征服天下的關鍵,這完全正確。但項羽敗亡是因為沒有趕在劉邦之前佔領關中,這說法不對。項羽有的是能力與機會坐定關中。項羽沒殺掉劉邦,是他犯的第一個錯誤。放棄關中,是第二個錯誤。犯了這兩個大錯,關中就是劉邦的,天下就是劉邦的。項羽就註定要嗚呼哀哉了。

有人說項羽就是臉皮薄,受不了人家說他違約不守承諾,將劉邦封在漢中,給他日後可乘之機。這的確給世人一個很重要的教訓。

兵不厭詐,這是戰爭!

說本

西楚霸王項羽、魏武帝曹操、蜀漢先主劉備三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項羽是橫掃千軍萬夫莫敵的軍事奇才,但缺乏佈局天下的戰略思維;曹操長於戰略思維,但其領袖寬宏的氣度稍嫌不足;劉備寬容大度的人格特質深受眾人仰望,但軍事能力表現平平,所以這三人最後都無法如願一統天下。

「勢」是一種能夠絕對支配他人的權力、力量、形勢。要獲取支配天下關鍵的優勢,在判斷局勢的利害關係上,必須有所取捨,非關鍵戰役的勝負、非主要據點的得失,勝敗乃兵家常事,尤其涉及個人的情緒或面子問題,都不必看得太重。

項羽百戰百勝,最後卻受困在垓下,頭斷烏江,一點也不奇怪!從項羽在鉅鹿之戰時的決斷,就可預見他毫無戰略思維,器量也不大,早就應該敗亡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天下大勢,首在關中。誰先佔據關中,誰就能夠制霸天下,掌握勝敗的關鍵。

項羽刺殺宋義奪取軍權後,劉邦尚在河南新鄭、南陽一帶苦戰,此時項羽如能立即率軍往西攻秦,搶先佔據咸陽,即可制霸天下。可是項羽卻留在鉅鹿,與秦軍拚命。解除鉅鹿之圍後,項羽仍繼續與章邯相持不下。直到章邯投降後,才以秦國降軍為前軍,緩緩往西進軍。這時,劉邦尚未襲取武關。項羽行軍到了新安,因為無法安撫秦國降軍,殘暴坑殺20萬無辜的性命,這時,劉邦已佔據咸陽一個月了。等到項羽攻破函谷關,請劉邦吃鴻門宴,又是兩個月以後的事了。

劉邦先定關中,約法三章,安定民心。項羽後入咸陽,大肆殺搶燒,秦人憤恨在心。儘管項羽的軍力再強大,也無法取代劉邦深植人心的優勢-楚懷王承諾「先入定關中者為王」的約定。

項羽雖然貶封劉邦為漢中王,自己卻定都彭城,將關中劃為三份,分封給章邯等前秦降將,平白留給劉邦反攻關中的機會。

劉邦還定三秦後,取得致勝關鍵,項羽再如何驍勇善戰,也無法改變漢興楚亡的大勢。所以,話說從頭,項羽之死早在鉅鹿之戰時即已種下敗因了。

也許有人質疑:「就算當初項羽捨棄鉅鹿,轉攻咸陽,能攻克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嗎?」項梁在定陶一戰被章邯打敗,戰死。章邯認為已經消滅楚軍主力,所以往北攻趙,圍困趙王於鉅鹿。項羽以不足5萬的楚軍,不惜破釜沈舟,擊敗王離的20萬秦軍,再降服章邯的20萬秦軍。以項羽戰鬥力之威猛,能夠擊敗40萬秦軍,要拿下函谷關,應非難事。其後項羽行軍到函谷關前,得知劉邦已破咸陽,震怒之下,一戰即攻克函谷關。試問鎮守關隘,是秦軍的防禦力強呢?還是劉邦的防禦力強呢?攻打關隘,是劉邦的攻擊力強呢?還是項羽的攻擊力強呢?秦軍鎮守的武關,劉邦尚且能夠襲取,而劉邦軍隊鎮守的函谷關,項羽一戰即勝,那麼,秦軍鎮守的函谷關,項羽會攻不下嗎?

也許有人質疑:「項羽進關了,那鉅鹿無人相救,趙王豈不必死無疑?」舉個例講,老虎離開洞穴獵捕鹿,棕熊乘機跑進虎穴殺小虎,老虎豈能不趕快回來?等老虎一回來,棕熊便一巴掌拍碎老虎的腦袋瓜。兵書《軍志》所謂「攻其必救」-攻擊敵人不得不出手保護的要害,項羽若攻進函谷關,王離、涉間必定離開鉅鹿趕來營救。秦軍一旦往函谷關來,前有項羽阻擊,後有趙國及原先觀望的齊、燕、魏援軍伺機追擊,秦軍在前後夾擊之下,絕對有如土崩瓦解。救趙、滅秦畢其功於一役,這正是戰國時齊國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宋義號稱熟諳兵法,卻不用此計,駐紮在安陽觀望,說是等待秦軍戰力消耗,恐怕等不到秦軍戰力消耗,劉邦即先拿下咸陽了。項羽和宋義二人雖然做法不同,但都屬失策。

凡是謀取天下,首要之務必是根據地。諸葛亮不顧荊州而西取四川,興復漢室大業即不可能實現。諸葛亮以為劍門天險,必萬無一失。但蜀地聯外交通極為不便,出入皆難,不利於行軍、補給,固守尚且勉強,遑論進取中原?秦之咸陽、漢之長安,地處關中,土地寬廣肥沃,山川壯麗,四塞之國,真是制霸天下的根據地。像劍門這種連腳都沒地方站的地方,「險」又有什麼用呢?

做生意經商的有錢人的行號一定設在在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的大都市,才能夠將產品行銷、資金流通到全世界。反觀一個守財奴,家裡藏著一箱黃金,緊鎖大門,嚴加防守,僅僅求的是不失而已,不是求富生財之道。若有一天來了強盜,剛好整箱扛走,守到後來不過是徒勞一場罷了。

原文

吾嘗論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曹操有取天下之慮,而無取天下之量;劉備有取天下之量,而無取天下之才,故三人終其身無成焉。

且夫不有所棄,不可以得天下之勢;不有所忍,不可以盡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勝有所不就,敗有所不避。其來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為而徐制其後,乃克有濟。

嗚呼!項籍有百戰百勝之才,而死於垓下,無惑也。吾於其戰鉅鹿也,見其慮之不長,量之不大,未嘗不怪其死於垓下之晚也。

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嚮關,籍於此時,若急引軍趨秦,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據咸陽,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區區與秦將爭一旦之命。既全鉅鹿,而猶徘徊河南、新安間,至函谷,則沛公入咸陽數月矣。

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則其勢不得強而臣。故籍雖遷沛公漢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還定三秦,則天下之勢在漢不在楚。楚雖百戰百勝,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鉅鹿之戰也。

或曰:「雖然,籍必能入秦乎?」曰:「項梁死,章邯謂楚不足慮,故移兵伐趙,有輕楚心,而良將勁兵盡於鉅鹿。籍誠能以必死之士,擊其輕敵寡弱之師,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關,與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關,與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則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趙何?」曰:「虎方捕鹿,羆據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則碎於羆明矣。軍志所謂『攻其必救』也。使籍入關,王離、涉間必釋趙自救。籍據關逆擊其前,趙與諸侯救者十餘壁躡其後,覆之必矣。是籍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功於秦也。戰國時,魏伐趙,齊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趙而破魏。彼宋義號知兵,殊不達此,屯安陽不進,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據關矣。籍與義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圖所守。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且彼未嘗見大險也,彼以為劍門者,可以不亡也。吾嘗觀蜀之險,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繼,兢兢而自完,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漢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烏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劍門者而後曰險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達之都,使其財帛出於天下,然後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