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積非成是


有一陣子,我天天中午吃陳媽媽的米粉湯。為著前幾天被揭發的假米粉事件,昨天我特地繞過去問陳媽媽,問她賣的米粉有沒有摻玉米澱粉?不意外的得到肯定的答覆,沒想到的是她還振振有詞的告訴我,米粉不摻玉米澱粉是不行的,不摻不Q不好吃,容易斷也會爛。我就納悶了,為什麼米粉同業公會沒有請陳媽媽當理事長?如果她當理事長,米粉業者還需要道什麼歉?摻粉有理,造假無罪,一點沒有錯,反而有功哩!

米粉非摻玉米澱粉不可,這正是標準的積非成是。找到一篇文字,論述完整,理直氣壯,可謂擲地有聲-應該丟到地上,踩響它幾腳。

米粉為什麼要添加玉米澱粉,原料的改變,新原料新秘訣。

米粉是怎麼〔做〕出來的,你一定想知道,米粉為什麼要添加玉米澱粉呢?

從前我們做米粉都是使用純米來做,但是純米製作米粉有其缺點,因為製作出來的米粉品質非常難以控制,原因是出在米身上,製作米粉的米稱之為〔在來米〕,在來米又叫〔本島米〕,黏性不如蓬萊米;蓬萊米早期又叫〔中村米〕,日本統治時代引進,黏性佳,但不能做米粉,因為會黏成一團,但蓬萊米逐漸成為台灣人的〔飯〕主食,所以在來米的地位逐漸沒落,因此大部份地區都改種植蓬萊米,只有少部份的地方還有種植在來米,北部地區因風大,不適合種在來米,所以從日據時代,米粉業者就必須到中南部〔選米〕,因為蓬萊米價錢好,農民為了生活,都紛紛改種植蓬萊米,雖說如此,但重要的是,米本身從收割下來,它就不停的變化,內部還在成長,現在有一種冷藏米,就是為了讓米本身維持穩定,維持較好的口感,但是當時並沒有這個技術,使得當時米粉製作出來的品質非常難以控制,不會煮食的人太多,容易糊掉(純米米粉煮食時,必須要相當小心注意!)。

因為如此,米粉業者無不苦心研究,將近有十餘年左右,才發現添加玉米澱粉。玉米澱粉的穩定度高,成本又較低,容易控制,米粉不會容易糊掉,況且玉米澱粉也是天然穀物,所以目前市面上的米粉大都有添加玉米澱粉下去製作,在來米成份當然會減少,比例上玉米澱粉與在來米容易控制後,業者就可大量生產並開拓外銷市場。

不怪自己技術不到家,不思努力提升製作品質,走正路沒本事,偷雞摸狗就很會,摻粉造假還侈言多年苦心研究!真是無恥到了極點!而且還無恥的寫進台灣大百科哩!(新竹米粉

有良心的廠商並不是沒有,然而迫於形勢,劣幣驅逐良幣,反淘汰的結果,正派的就越來越少了。市面上再沒有純米粉,多的是摻了大半玉米澱粉的,甚至還有一粒米都沒有的純玉米粉,這正是活生生的「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古早速食麵─米粉

在2002年10月底一個天氣陰陰的下午,我們來到新竹地區,拜訪供應合作社的米粉工廠。踏入工廠,一股濃濃的米粉味,撲鼻而來。生產者曾先生表示,他是第三代接班人,是新竹「米粉世家」-郭家、曾家與陳家,其中一支家族。

在詢問曾先生米粉製程時,我們發現工廠中的存米只有數十袋,但旁邊卻有近百箱的玉米澱粉,這下子問題來了,「米粉」不是應該要用「米」做為原料嗎?怎麼現場的米袋寥寥可數呢?曾先生隨後解答了我們的疑惑。沒錯,米粉應以米為主要原料,但近年來,由於市場惡性競爭,為了拼價格,漸漸的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想想看,一包米粉中有9成是以玉米澱粉為原料,這還能稱說是米粉嗎?或許改為玉米澱粉條,才會較為貼切吧!

然而全米(在來米)製作的米粉,與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兩者有何差異?如何區分?曾先生將其經驗告訴了我們。以全米製作的米粉,吃起來軟中帶Q,有點發酵味,吃起來會有股淡淡的米香,外觀色澤比起有摻加玉米澱粉者來得偏黃且帶點褐色;至於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口感與冬粉類似,摻加愈多者,米粉的外觀會愈白、條條分明,甚至有金金的感覺,煮好放涼後,吃起來的感覺與嚼尼龍繩類似。

參訪結束前,曾先生也語重心長地說,由於市場利潤導向,純米粉若不再推廣,可能會日漸勢微。

我們希望國內有良心、願意為消費者提供真材實料的生產者,能持續製作優良產品,我們不希望「劣幣逐良幣」的效應產生。

維基和百度都寫:「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乾炒不易斷。」我就弄不懂,為什麼台灣的米粉就很容易糊,很容易斷?我對米粉不在行,過年回芬園要問問丈母娘,芬園的米粉也是有名的,不曉得情形如何?反正,我決定再不吃陳媽媽的米粉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