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1

小杖則受,大杖則走


何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依據教育部辭典解釋:「舊時認為子女受到父母懲罰時,輕打就忍受過去,重打就逃走,以免受傷而陷父母於不義,這是為人子女的孝順態度。」

「走」字,在古文裡是「跑」的意思,現在「走」的意思,在古文裡用的是「行」字。至今閩南語還保留這種用法。(題外話,「行」人過馬路請「走」斑馬線,是用「走」的?還是用「跑」的呢?)

這「小杖則受,大杖則走」是古中國孝道,很黑色,很多人看不懂。其實,這是「叔叔有練過,小朋友在家不要學」,很高難度,非常不好拿捏的。

孩子被父母打,別傻傻的光站著挨揍,要對輕重有感覺,輕的就受,但是重的就要跑,父母追,就跑給他們追。

為什麼要跑?可不是要孩子愛惜生命,中國著名「二十四孝」的故事,裡面有半數以上是要孩子為了父母不愛惜生命的。叫孩子跑,是要保護父母,以免失手把孩子打死了,要擔殺人的罪名。

何時為輕?何時為重?不關父母的事,父母只管下手打,天下無不是父母的打,不打不成器的打,棒下出孝子的打, 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打。該挨揍還是要跑,孩子自己要拿捏好,拿捏得恰到好處才是孝,打的輕,要挨,跑了就是不孝;打的重,要跑,挨了就是不孝,孩子要自己判斷,臨機應變,動態反應。要是孩子反應不過來,被父母活活打死,先不會責難父母以大欺小下手太重,卻反要論孩子一個「陷父母於不義」不孝的罪名,這就是古中國孝道極其黑暗之所在。

黑暗的源頭來自於兩千五百多年前一宗家暴事件。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魯國南武城(今天中國山東省平邑縣)地方有一戶曾姓人家,爸爸叫曾點,兒子叫曾參,父子倆都是鼎鼎大名孔夫子的學生。

有一天,曾參在瓜田工作,用鋤頭除草時,不小心將瓜藤鋤斷了。回家後,曾參向曾點報告這件意外的農作損失。沒想到平生灑脫不羈的曾點竟震怒起來,找來一根大木棒,掄圓了盡全力就往曾參的腦袋瓜劈下去,一棒把曾參打得倒地昏迷不醒。


曾點打完了,人就離開了。幸好曾參命大,頭硬沒開花,昏迷半天,自己醒了。


曾參醒來第一件事,顧不得頭上腫一個大包,強忍腦震盪的暈眩,連忙起身找曾點,不是去報仇,而是賠罪,曾參見到曾點,跪下說:「剛剛爹爹出死力打我,兒倒還好,不知爹爹有沒有扭傷哪裡了呢?」說完了,起身回到房間彈琴唱歌,沒走音,拍子也都正確,為的是讓曾點聽了知道自己那一棒子根本不算什麼,曾參的身體好的很哩!

曾參被曾點敲昏裝沒事的事情傳開之後,大家都認為曾參真是個孝子,說曾參最孝順了,曾點打他都不跑,打到昏倒還裝沒事,一點兒都沒讓曾點覺得下手太重,不好意思。

但這事傳到他們父子倆的老師孔子耳中,孔子反而很生氣,認為曾參大不孝,下令退學處分。

曾參很不服氣,就找孔子申訴:「難道老師認為老子要教訓兒子,兒子應該跑嗎?」

孔子說:「跑還是不跑,要看你老子拿的棍子是粗還是細。我不是講過舜的故事嗎?他爸要殺他,他就跑得無影無蹤,等到他爸找他有事,立刻出現在身邊。你老子拿小棍子打你,打不死你,你就給他打;但拿大棒敲,你又不是超人,當然就要跑,要知道你爸發狗瘋才會如此不知輕重,你要是給你爸打死了,讓你爸殺人又絕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這是大不孝,你還不知道?」

曾參聽了孔子的話,心裡想不通,但也不敢再說什麼。不過從此以後,南武城常見一個老頭兒揮舞著大棒追趕一個年輕人的畫面就是了。

如今來看,曾參是愚孝不錯,孔子的智孝也未免太強人所難,他為什麼是單方面要求子女應該自行判斷父母下手的輕重,決定是承受還是逃避?而不是先要求父母必須克制自己的暴力情緒,給予子女適當的教導?

可能的話,當我們穿越到孔子的時代,應該告訴他老人家,天下沒有無不是的父母,有家暴傾向的父母,子女不應該以順為孝,該譴責的是父母,該開除的是曾點,不是曾參。曾參絕對要趕快跑,跑到有電話的地方,打113向家暴專線求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