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7

土耳其之旅-阿塔土耳克陵寢

在與憲兵熱熱鬧鬧的拍完照後,走上盛開玫瑰的獅子大道。獅子大道長約260公尺,大道兩側置放12對仿西台帝國的石獅子 ,護衛偉人的英靈。

在獅子大道入口的左右兩側分別樹立婦女及男子的雕像。婦女雕像中間一位以手掩面,表達對逝者沈痛的哀傷。男子雕像分別代表知識分子、軍人及農民。相對而言,婦女似乎不需要職業的區別。

獅子大道的盡頭是一座大廣場,筆直穿過廣場,通往花木茂盛的和平公園。廣場呈東北-西南座向,四周以建築物圍繞,東北面有一座大殿,即凱末爾陵寢 Anıtkabir (memorial tomb)。

陵寢左右兩翼建築物為阿塔土耳克獨立戰爭博物館,兩翼內部相連,自右翼(面向大殿)入,從左翼出,裡面禁止攝影。館內鉅細靡遺的收藏阿塔土耳克的公、私遺物,連他的愛犬 死後也被製成標本,蹲坐在主人生前的書桌旁邊。另外發現蔣介石致贈的玉照也陳列其中,以蔣的容貌穿著來看,約在1928年出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以後。另外更有大幅描繪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的油畫,以及海陸戰爭場面的模型、人物肖像等,伴以槍砲聲、爆炸聲、衝鋒嘶喊聲---,聲光 俱現,而阿塔土耳克總現身在畫面最顯眼的地方,或指揮戰鬥,或踞地商議,或撫慰傷兵---。阿塔土耳克作戰時一定身先士卒,鼓舞了兵士奮勇爭先,備受國民的擁戴。1921年8月安卡拉保衛戰一役,他親自指揮土耳其國民軍與希臘軍隊進行決戰,一顆流彈打斷了他的一根肋骨,但他仍然負傷應戰,最後打敗希臘軍隊,阻止希臘繼續前進,取得了獨立戰爭關鍵的勝利。提到希臘,這個土耳其的世仇,在館裡也見到一幅 描繪希臘軍隊燒殺姦淫的油畫,殘暴的程度令人髮指。戰爭帶來最大的不幸,總是落在最無辜的人民身上,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希臘軍隊節節敗退,1922年土耳其軍隊攻入伊茲米爾(斯麥納),屠殺了約3萬名希臘裔基督教居民,殺來殺去,受害者永遠是人民。

阿塔土耳克的陵寢座落在大殿最裡面,鏤花格子落地窗前的高台上,一座重達40噸的巨石是象徵性的靈櫬,阿塔土耳克的遺體則安眠於正下方的地底深處。大殿裡燈火晦暗,益增肅穆的氣氛。許多土耳其人在靈櫬前默禱致意,感懷偉人的德澤。

 

在土耳其繞了一大圈,有兩件東西幾乎到處可見,一是土耳其國旗,二是阿塔土耳克肖像。

在我的感覺上,土耳其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似乎仍處於高張狀態,所以到處可見巨幅的國旗,公共建築物及景點制高點當然都少不了國旗,一般民宅、大樓也常見懸掛國旗。 土耳其人對阿塔土耳克的崇敬並非基於個人偶像崇拜,而是將阿塔土耳克作為土耳其民族團結的象徵,在土耳其最危難的時候,是阿塔土耳克率領土耳其人團結一致抵禦外侮,使土耳其倖免國土被瓜分、種族被消滅的危機。

阿塔土耳克(Atatürk)意為「土耳其人之父」,相當於我們說的「國父」。這是1934年由土耳其國會決議通過對凱末爾總統的尊稱。此後,凱末爾的姓名即由「穆斯塔法·凱末爾·帕夏」(Mustafa Kemal Pasha/Paşa),改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耳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

「帕夏」是鄂圖曼帝國時期對高官及將軍的尊稱,在土耳其建立共和後停止使用,而在凱末爾總統接受「阿塔土耳克」尊稱的同一年,國會也正式廢止「帕夏」。

凱末爾出身軍旅。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鄂圖曼帝國與德國結盟後,同時蘇丹以哈里發的身分下令對協約國進行聖戰。協約國決定出兵進攻達達尼爾海峽(點子是邱吉爾出的),佔領伊斯坦堡,以打通被德軍封鎖的黑海水道。1915年凱末爾受命領導土耳其軍隊在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 迎擊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印度聯軍,經過一番慘烈的血戰,成功阻止聯軍的登陸,解除敵人對首都伊斯坦堡的威脅,從此凱末爾一戰成名,而在1916年獲賜「帕夏」的稱號。

不幸的是,加里波利是鄂圖曼帝國唯一一場的勝利。整個大戰期間,鄂圖曼帝國到處吃敗仗,例如我們熟知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就在阿拉伯將鄂圖曼帝國軍隊殺個措手不及。大戰結束後,1919年英法聯軍 乘勝攻佔伊斯坦堡,蘇丹穆罕默德六世被迫簽下和約,各國正式瓜分鄂圖曼帝國,帝國只剩下安那托利亞到黑海的領土,因為那裡大家都不想要。

image

瓜分諸國中有一個國家對鄂圖曼是有著國仇家恨的,那就是希臘。土耳其人和希臘人吵架時總會提到3個年分,一個是1453年,一個是1821年,一個是1923年。1453年鄂圖曼攻陷君士坦丁堡(新羅馬),拜占庭帝國(東羅馬)滅亡,這是希臘人世世代代引為奇恥大辱的 百世之仇。 拜占庭帝國雖然頂著羅馬的名號,不過到後來已經被澈底的希臘化,不但皇帝出生在希臘,語言也以希臘語為主,所以希臘人認為拜占廷是希臘人的帝國,自然對她的覆滅有著亡國之痛。1821年,希臘人發動獨立抗爭,經過十年奮鬥,終於脫離鄂圖曼帝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此後,希臘在整個19世紀及20世紀初,始終懷抱一個理想,希望解放鄂圖曼帝國內全部的希臘人,收復君士坦丁堡,洗刷1453年的恥辱,重建拜占廷帝國。 在希臘人的眼中,小亞細亞是神州故土,而土耳其人是塞外匈奴,總有一天要驅逐土虜,恢復希臘(真是再熟悉不過的話~~)。鄂圖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是站錯個邊,卻受害最深,整個帝國被列強 搞個四分五裂,希臘也乘機取得伊茲米爾(斯麥納),眼看收復失土的大業就要實現了。但希臘不顧和約,揮軍入侵鄂圖曼的最後領土,進逼安卡拉,列強改採中立立場,再加上殺出個凱末爾,打個 希臘軍隊人仰馬翻。兩國在1923年簽訂和約,並進行空前絕後的人口交換,同時也終結了希臘人在小亞細亞2500年的歷史。這也正是電影「香料共和國」的大時代背景。 (不過,香料共和國中Fanis 全家被逐出伊斯坦堡的起因是1963年的塞浦路斯事件)

經過凱末爾及土耳其人的奮鬥,在短短的三年間,終於迫使列強與土耳其在1923年重新簽訂條約(洛桑條約),廢止先前簽訂的色佛爾條約,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同時劃定維持至今的領土。

阿塔土耳克一手建立了一種近於獨裁的一黨獨大政治體制,藉著不受任何限制的權力,開始進行一連串驚天動地的改革,澈底改變土耳其原先作為伊斯蘭世界帝國的面貌(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土克 - Wikipedia)。但有些人認為阿塔土耳克在一些改革使用的手段未免過當,特別是將舊有事物一掃而空而全盤西化的作法,反而造成文化的斷層,導致認同的失落。 例如廢止使用阿拉伯字母,改採以拉丁文為基礎的新字母,造成年輕一代無法閱讀傳統的鄂圖曼及伊斯蘭典籍,甚至連子孫對於祖先墓碑上的碑文也茫然不解。然而若是轉念想想, 以阿塔土耳克當時所處的環境,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一個既殘破又保守的帝國,轉變為開放進步的現代民主共和國,僅憑一個人的意志抗衡幾百年的舊制,恐怕不使用非常手段是很難收到成效的。

阿塔土耳克曾帶領土耳其人渡過存亡關頭的危機,直到如今仍深受土耳其人的崇敬,這是我在這趟旅行中所感受到很強烈的印象。雖然我自己同情希臘人比較多一些,也認同阿塔土耳克的功業值得世人景仰。對於我這個短暫遊歷的訪客,這些三言兩語只是 粗淺的看法,關於這塊大地上縱貫千年的人事要斷出個是非確實不是簡單的事,也許更多一些寬容會讓和平的日子過得更久一些。

 

mei 踮著腳尖和憲兵合照 阿塔土耳克陵寢 阿塔土耳克陵寢 阿塔土耳克陵寢 阿塔土耳克陵寢 肅穆的陵寢大殿
肅穆的陵寢大殿 在靈櫬前默禱的土耳其人 靈櫬正上方金碧輝煌的馬賽克屋頂 和平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