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6

東施效顰的[教育券]

因[劉兆玄]火大而夭折的[教育券]究竟是什麼東西?

 

由於消費券才剛發放,媒體鎖定「教育券」這個名詞,當劉兆玄聽取其他學者的意見,直指「教育券」是60年代的政策,與這次要進行的教育訓練津貼的內涵不一樣,且容易產生誤導,因此,在2月3日聽取經濟振興方案簡報時,劉揆已強調是「教育訓練」的性質。(聯合新聞網 | 國內要聞 | 教育券補助計畫 | 一字之差 官員失言惹火劉揆)

 

我根本不知道[教育券]是什麼東西,不過,幸好有維基。

[教育券]原稱[學券制],是已故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倡議的制度,主張將政府補助學校教育經費,直接分配給受教育者,由受教育者自由選擇學校,藉導入市場競爭機制來提昇教育品質。

 

學券制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傅利曼在《經濟學和公共利益》,首次提出把學校的管理和運作,從負責發放教育撥款的官僚手上釋放出來。在該制度下,家長會發獲一批學券,自行選擇學校,取得學券的學校將可憑此向政府拿取資源,以鼓勵學校改善教學質素,並將選擇權交回家長。不過,學券制遭到廣泛爭議,部分教師工會指控這是把教育商品化,影響教師鐵飯碗,又認為該政策違憲,改革一直未能落實。1996年他成立傅利曼基金會(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oundation),研究各地學券制成效,並向公眾宣揚學券制的優點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米爾頓·傅利曼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學券制

學券制,在中國地區又稱為教育券制。這是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提倡的一種資助制度,主要目的在於,在維持政府對教育的津貼同時,亦可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從而提升教育的制度。

* 1.政府向家長發出學券,學券金額等於政府每年津貼個別學生的金額

* 2.家長自由地,選擇合符指定要求的學校,不論政府(公立)或私立都可以

* 3.家長用學券繳付學費,學校有權收取學券以外的額外費用,有關費用由自由市場機制決定

* 4.學校收到學券後,憑券向政府索回現金

根據以上運作方式,好的學校由於生意滔滔,收取較多的學券,以及學券以外的現金,因而生存下來。而不好的學校,因缺乏消費者,最終因經營不善而被淘汰。(學券制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提到[學券制]在中國稱為[教育券制],在["'教育券制" - Google 搜尋]可以找到相關資訊。[教育券制]現時正在中國某些地區試辦中,學術界的討論也很熱烈。

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在游錫堃行政院長任內,於2004年9月開辦的五歲以下幼兒教育券,也是一種[學券制]/[教育券制]。

如此說來,傳統的[學券制]/[教育券制],和現時政府為[消滅失業率數字]而發放教育訓練津貼,完全是不同的東西,如果使用相同名詞,當然是不妥當的。

奇怪的是,以教育部職掌的專業知識與辦理的行政經驗,若不知[學券制]/[教育券制]為何物,而與發放教育訓練津貼混為一談,實屬匪夷所思。

推原其故,大概是[券]字當道,鄭部長見「消費券」正紅,不願讓廖部長專美於前,所以效顰的也來一[券]。這也與台灣電影商取片名的跟風理路如出一轍。不過,除了跟風趁流行以外,教育部用[教育券]一詞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拍馬屁!不幸,沒拍對位,真拍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