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1

中國文學的「筆記」

大意

筆記,是一種隨手記錄的文字。既是隨手,所以寫作前不需計畫或大綱。也沒有固定的體裁,不需區分章、節。一些筆記有作分類者,是事後發行時才加以編訂的。

每一則筆記獨立存在,單位稱為「條」,前後可以毫無關係,可加標題,不加標題亦可。筆記累積到一定數量,可編成一卷,加上卷名,即成為一部筆記。

發展

本文主要記載宋代筆記的大概情形,稍加兼及其他時代。

筆記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9年),最具代表的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主要記載當時上流社會百態。其他奇幻玄怪的筆記也有不少,例如張華《博物誌》和干寶《搜神記》。

唐代以後,社會人文取代奇幻玄怪成為筆記的主流。同時,歷史、學說、制度、文獻考證(掌故)也開始加入筆記,成為另一項大宗。著名的筆記有:段成式《酉陽雜俎》、劉肅《大唐新語》、馮贄《雲仙雜記》、鄭處海《明皇雜錄》、封演《封氏聞見記》、劉涑《朝野僉載》。

宋代筆記大盛,據宋史藝文志記載,有:小說類359部、傳記類401部、故事類198部、雜家類168部,合計1126部,其中屬於宋人筆記即約有700部。

國家時事、典章制度、人物故事類,有:孫光憲《北夢瑣言》、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歐陽修《歸田錄》、司馬光《涑水紀聞》、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彭乘《墨客揮犀》、朱彧《萍州可談》、方勺《泊宅編》、莊綽《雞肋編》、張邦基《墨莊漫錄》、葉夢得《避暑錄話》、王明清《揮麈錄》、邵伯溫《邵氏聞見前錄》、朱弁《曲洧舊聞》、陸遊《老學庵筆記》、岳珂《桯史》、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周密《齊東野語》、《癸辛雜識》。

記載宋、遼、金戰爭、外交者,為難得的外交史料,包括: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專記典章制度者,有:宋敏求《春明退朝錄》、龐元英《文昌雜錄》、葉夢得《石林燕語》、岳珂《槐郯錄》、王得臣《麈史》、周必大《玉堂雜記》、《二老堂雜誌》、趙與時《賓退錄》、趙昇《朝野類要》。

屬於詩評者,有:羅大經《鶴林玉露》、趙令畤《侯鯖錄》。

科技類筆記,首推沈括《夢溪筆談》。

玄怪類筆記,洪邁《夷堅志》。

考證類筆記,有:程大昌《演繁露》、王觀國《學林》、洪邁《容齋隨筆》、王應麟《困學紀聞》。

其他,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趙彥衛《雲麓漫鈔》、蘇軾《東坡志林》、周密《癸辛雜識》。

歷代筆記舉隅

元:白挺《湛淵靜語》、王惲《玉堂佳話》。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通雅》;高濂《遵生八箋》、李清《三垣筆記》、顧起元《客座贅語》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顧公燮《消夏閒記》、劉獻《廣陽雜紀》,李調元《南越雜紀》、陳其元《庸閒齋筆記》、俞樾《右台仙館筆記》、李斗 《揚州畫舫錄》、余懷《板橋雜記》、王韜《淞濱瑣話》等。

民國:孫家振《退醒廬筆記》、陳邦賢《自勉齋隨筆》、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蔡雲萬《蟄存齋筆記》等。

各類筆記代表:

歷史掌故類:唐:劉枒《隋唐嘉話》、李肇《唐國史補》、趙璘《因話錄》,宋:司馬光《涑水記聞》、歐陽修《歸田錄》、吳自牧《夢粱錄》,元:王琿《玉堂嘉話》、陶宗儀《輟耕錄》,明:陸容《菽園雜記》、郎瑛《七修類稿》、朱國楨《湧幢小品》、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王士禛《池北偶談》、李斗《揚州畫舫錄》、戴璐《藤陽雜記》、昭梿《嘯亭雜錄》。

考據辨證類: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蘇鶚《蘇氏演義》、李匡文《資暇錄》。宋:沈括《夢溪筆談》、洪邁《容齋隨筆》、王應麟《困學紀聞》。清:顧炎武《日知錄》、趙翼《陔餘叢考》、王鳴盛《蛾術篇》、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俞正燮《癸巳類稿》、《癸巳存稿》

玄怪類:東晉:干寶《搜神記》,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宋:徐鉉《稽神錄》、洪邁《夷堅志》,清:紀《閱微草堂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