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尤」一詞,一般國小生都明瞭其義,不會用錯,中時這篇社論卻用在:「發消費券的點子,其實是日本麻生政府先提出來的,台灣起而效尤---」,我絕不相信這篇社論執筆者的中文水準竟然如此低劣,恐怕另有弦外之音,可是看文字飛揚浮躁,又不像。
[左傳·莊公二十一年]:「 鄭伯傚尤,其亦將有咎!」
[南史·孝義傳上·樂預]:「人笑褚公 ,至今齒冷,無為傚尤。」
唐弢 [關於女人的書籍]:「群起傚尤,連三四等的妓女,也都被加工點綴,敷衍入書了。」
[幼學瓊林˙卷四˙人事類]:「憑空起事曰作俑,仍前踵弊曰效尤。」
近日讀到不少「始作俑者」,也是用錯的居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