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9

015馬謖之死


----------
(純文字)

黃帝雖然有二十五個兒子,但接班權專屬於正妃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長子玄囂、次子昌意。黄帝二十五個兒子中只有玄囂和昌意是嫡子,因為他們的母親嫘祖是正妃-就是大老婆,其他二十三個小老婆生的都是庶子,只有嫡子獨享帝位繼承權,庶子最多只能分封出去當諸侯,這就是所謂的嫡傳制度。

按照黃帝當初的規劃,帝位人選採取提名贊同制,候選人在兩位嫡子玄囂和昌意兩家間輪流產生。黃帝提名長子玄囂,經過諸侯贊同後繼任帝位;玄囂提名昌意的兒子顓頊,經過諸侯贊同後繼任帝位;顓頊提名玄囂的孫子嚳,經過諸侯贊同後繼任帝位。但是,到了嚳提名的時候,卻沒有提名昌意家的成員,而是提名自己的兒子摯,經過諸侯贊同後繼任帝位。摯在位時間不長,他的弟弟堯深得諸侯支持,不久摯就表示提前退休,提名堯繼任帝位,獲得諸侯絕大多數的贊同,創下史上最高的支持率。

黃帝以後五個帝位中,玄囂家即占了四個,已經踩在一條看不見的線,如果堯這次再傳位於丹朱,就 OVER、TOO MUCH 了!

所以這次堯決定釋出的帝位,最有希望的當然是昌意家。昌意家的諸侯們臉上都浮現出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笑容,堯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再看到垂頭喪氣的丹朱,不由得對剛才講丹朱的壞話懊悔起來,其實不必講那麼重,「唉!丹朱啊!形勢比人強啊!」堯在心裡對丹朱道著歉意。

什麼是比人強的形勢呢?諷刺的是,和昌意家諸侯們臉上浮現的笑容適正相反。當時地球氣候突然巨變,世界各地發生大洪水,在西亞挪亞造了方舟,在東亞堯卻束手無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這位被奉若神明的主宰,面臨連年雨澇成災,上任時如日中天的支持度,隨著洪水線不斷上修,堯的民調數字也不斷下修。看著一片汪洋,波濤洶湧中,堯感覺自己像一條船。

這就是堯所謂的形勢,玄囂家的天下結束了。

2014/05/27

014馬謖之死


----------
(文字版)

鯀是中國上古傳說裡治理洪水的大地工程師,他的故事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神話版,另一種是人間版。

神話版的鯀是 希臘神話 普羅米修斯 式的悲劇英雄,主要記載在 山海經。在大洪水時期,鯀為了解決水患,未經天帝的同意,上天盜取神土「息壤」,下凡造隄防堵洪水。後來消息走露,天帝大怒,命令火神祝融在羽山將鯀殺死。鯀死後三年肉身完好,天帝覺得奇怪,派祝融前去察看。祝融見到鯀的顏面如生,非常生氣,乾脆用刀子將鯀大卸八塊,不料一刀才剖開肚皮,卻蹦出一個小孩,鯀的屍體馬上變成一隻不明物體跳進水裡,而留下的小孩就是禹。禹長大後,天帝就派他繼續治水工程,還同意讓禹使用「息壤」,禹在鯀的基礎上改良治水方法,防堵、疏濬並用,終於治水成功。

山海經 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郭璞 注引 開筮: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左傳 昭公七年: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
淮南子.墬形訓: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

人間版的鯀則是帝位接班人權力鬥爭下的犧牲品,主要記載在 史記。在堯傳位給舜之前,原來帝位人選已經有過一番激烈的角逐。首先被提出來討論的是堯的長子丹朱。部落聯盟推選共主講好是傳賢不傳子,可是堯這支從嚳、摯到堯已經是父傳子、兄傳弟連著三任了,位子坐久了屁股會長根,大家故意先把丹朱推出來,就是要試探堯的誠意,大位公家輪流坐,要玩就要玩真的,堯當然也明白本家不好再霸著位子不放,所以就隨便藉口丹朱好勇鬥狠,一口加以否決了。

第二位是共工,這不是試探,而是冒犯。共工是炎帝部族,和堯所屬的黃帝部族是長期的死對頭,根本連候選人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堯一聽到共工,便開口痛罵一頓:「共工能言善道,一肚子壞水,看起來老實,卻連老天爺都敢騙!」這一罵,罵得不但擁護共工的部落不敢吭聲,連其他的雜牌部落剛想舉的手都縮了回去。這下子大家心裡就都明白了,那大位人選還是得由黃帝嫡系子弟裡面挑。


2014/05/22

薰衣草


----------
(文字版)

遊客來到法國普羅旺斯,和去日本北海道一樣,薰衣草是必定安排的行程,即使不是盛開的季節。

6月底還不到正好觀賞薰衣草的季節,可是我們來了。所以看到在斷橋附近馬路中間安全島上有一小片薰衣草,就令我們格外的興奮。

後來到了真正薰衣草的聖地-塞農克修道院,那裡的薰衣草也沒有開的比這裡好。

2014/05/21

摩納哥港


----------
(文字版)

最近看過「藍色茉莉」(Blue Jasmine),再回過頭想起在法國第一次聽到人家說「人生勝利組」這個名詞的事情。那是我們從親王宮砲臺俯眺摩納哥港的時候,有人對著帆檣雲集、華廈矗立的一彎港景,發出的感歎,甚有「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情抱負。

在臺灣的港口要看到如此奢華薈集的盛況是不可能的,恐怕連颱風天漁船進港避風時,也難有此般帆檣雲集的情景吧!

羅浮宮


2014/05/19

013馬謖之死

馬謖遺書所謂「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是君臣之交的關係,羅貫中不解其義,以為父子之間豈可論「平生之交」,所以才會刪掉原文後面的「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而補以「某之死罪,實已難逃」,將整段遺書變更成為:「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然而,既然是「某之死罪,實已難逃」,而且出征前也立下了「乞斬全家」的軍令狀,如今違令伏法又有何恨呢?就算要殺全家,也是馬謖心甘情願的,還能說有什麼恨?難道要諸葛亮違法亂紀才不會有恨嗎?羅貫中既杜撰馬謖軍令狀於前,又讓馬謖乞憐於後,馬謖果真是這種不乾不脆、毫無誠信的人,根本就不值諸葛亮為之一哭了。
馬謖希望諸葛亮「深惟殛鯀興禹之義」/「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在這個條件之下,那麼馬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馬謖遺書最後一句直接的意思是「就算死也瞑目了」,然而這個結論要取決於前面的條件是否實現,否則馬謖的意思就會反過來變成:「就算死也不會瞑目」!
那麼,究竟什麼是「殛鯀興禹之義」?「殛鯀於羽之義」?事關馬謖死不死得瞑目,而與街亭之戰、馬謖之死有什麼關連呢?我恐怕要岔題岔得更遠了~~~~ Once Upon a Time ---------

2014/05/15

「餽贈」?還是「饋贈」?


----------
(文字版)


「餽贈」與「饋贈」相通,辭典都有收,都可以用在贈送別人禮品的意思。「饋」與「餽」同音同義,既有饋,為何又有餽?其中別有緣故。原來餽和饋是同音而不同義的兩個字。
「饋」的本義,根據 說文解字 解釋,饋者,餉也,就是送人食物的意思。「古者致物於人,尊之則曰獻,通行曰饋。」(周禮·天官 註)。另外,祭祀祖先、神靈也稱饋。「祭祀自孰(熟食)始曰饋食。」(儀禮·特牲饋食禮 註)
「餽」的本義,根據 說文解字 解釋:「吳人謂祭鬼曰餽。」原來,餽本來是指吳越原住民族祭鬼的宗教活動。
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謂:「今字以餽為饋,此乃假借,其義本不相通也。孟子:餽孔子豚。漢禮樂志:齊人餽魯而孔子行。巳作此字。」如此說來,饋和餽通用,早在戰國時代以前即已是普遍的現象了。

2014/05/14

魔鏡


----------
(文字版)

西京雜記:咸陽宮異物
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 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礙。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高祖悉封閉以待項羽,羽併將以東,後不知所在。
西元前207年,平民出身的叛軍首領劉邦進入秦帝國首都咸陽城,鄉巴佬興高采烈的把皇宮內外所有的庫房逛了一個遍,堆滿稀世珍異的國家寶藏,讓劉邦驚奇的目瞪口呆,眼花燎亂。
這些寶物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鏡,寬90公分,高110公分,兩面都可照人。神奇之處在於,這面鏡子竟然像X光儀器可以透視人體照見五臟六腑。皇宮裡的人透露,秦始皇常用這面鏡子檢查宮女,發現膽囊大、心跳快的,就處死她們,秦始皇認為這些徵狀都是意圖不軌的證據。
後來西楚霸王項羽火燒咸陽宮,帶著所有的寶物一起回到徐州霸王宮。項羽兵敗自殺以後,這些寶物也都失蹤了。
這面在歷史舞臺上驚鴻一瞥的魔鏡,令後世傳說不已,尤其在唐代詩人筆下大量出現,歷代文人為它創造不少名詞,有:照膽、明鏡、秦鏡、秦鑑等等,都是在說這面魔鏡。
這面魔鏡究竟有什麼魔力?離開了霸王宮又流落到何方?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4/05/09

012馬謖之死

諸葛亮與馬謖之間雖是長官和屬吏的關係,但在漢代,長官和屬吏之間如果關係夠重夠深,彼此都是以君臣關係相待的。
清 趙翼 廿二史剳記 謂:「漢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書選授。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誼。其後相沿,凡屬吏之於長官皆如之。既有君臣之禮,遂有持服之制。」「是時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於死生患難之間。」但也認為:「此感知遇之恩,而制服從厚者也。然父母喪不過三年,而郡將舉主之喪,與父母無別,亦太過矣。」
趙翼提出疑問的同時也給出了答案,沒錯,漢代長官和屬吏的關係正是「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屬吏無條件的為長官效忠犧牲,如同子女向父母盡孝的天經地義。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自然也就有無不是的長官了。不但屬官自願為長官服喪,甚至報仇雪恨、頂罪犧牲、代為受過也在所不惜。這也才正是馬謖所謂「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的正解。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當然知道襄陽記並且加以引用,但可能由於不解「猶子」、「猶父」的真義,所以就改成「如子」、「為父」,不但忽略諸葛亮和馬謖的年紀差距,更糟糕的是,他刪掉了「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君臣之間才有所謂「君臣之交」,父子之間是沒有「父子之交」的,馬謖所謂的「平生之交」即是「君臣之交」,而且更重要的是「患難之交」。

2014/05/08

011馬謖之死

馬謖遺言(遺書),三國演義、三國志註引襄陽記、吳慶燾輯襄陽記所載文字若干不同之處,排比如下:
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三國演義)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三國志註引襄陽記)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吳慶燾輯襄陽記)
諸葛亮(181生)與馬謖(190生)年紀相差不到十歲,馬謖遺書裡所謂「猶子」、「猶父」,並不是一般親情上的父子、叔侄的關係。馬謖的四哥馬良,僅年長馬謖三歲,稱諸葛亮為「尊兄」,所以同輩的馬謖與諸葛亮也不可能以父子相稱。
馬謖所謂「猶子」、「猶父」其實是君臣關係的隱喻。漢書蘇武傳,李陵勸蘇武棄漢投匈,蘇武堅辭:「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在古代中國最早的倫常觀念,本來君臣、父子是兩回事,易經:「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臣事君以忠,子事父以孝,各盡各的本份。但是自漢儒以後,就將二者作了關係上的轉化,這裡不打算深論過多,總而言之,就是想盡辦法「移孝作忠」,所謂「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將父子關係涵攝入君臣關係,要求臣子無條件的為君主效忠,甚至犠牲身家性命。

2014/05/07

010馬謖之死

「殛鯀用禹」這一段,在三國演義裡是馬謖臨刑前向諸葛亮親口陳述的遺言,而在三國志馬謖傳及註解引用襄陽記的記載,則是馬謖在獄中臨死前寫給諸葛亮的遺書。
三國志馬謖傳:「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原文註引襄陽記曰: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于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襄陽記,相傳是東晉 習鑿齒 編纂,現行版本為清末 吳慶燾 所輯錄。其中關於馬謖街亭之戰的記載如下: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使謖統大眾向前,為魏將張郃所破,坐此下獄死,時年三十九。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
三國志和襄陽記裡所謂「下獄物故」、「坐此下獄死」,顯示馬謖是在獄中死亡,而不是被公開處決。
再所謂「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原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其間又有什麼隱諱的奧義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4/05/06

009馬謖之死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斬馬謖,兩人都哭了。
諸葛亮罵了馬謖一頓:「汝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吾累次叮嚀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汝若早聽王平之言,豈有此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皆汝之過也!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後,汝之家小,吾按月給與祿米,汝不必掛心。」
諸葛亮只殺馬謖,不但放過他全家,而且還要照顧他全家,置軍令狀於不顧,並不尋常。
馬謖說:「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
聽了馬謖的告白,諸葛亮淚水奪眶而出:「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前面馬謖明明說與諸葛亮情同父子,後面諸葛亮卻說兩人義同兄弟,完全沒交集,看的我頭都痛了。
更怪的就是,馬謖講的「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是什麼意思呢?對照馬謖、諸葛亮的前言後語,好像是馬謖託諸葛亮照顧小孩,也就是說,「殛鯀用禹」是「託孤」的意思,而諸葛亮也答應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在拉起諸葛亮斬馬謖真相的帷幕之前,要先岔題-也不算離題,講講「殛鯀用禹」的典故。

2014/05/02

POKO 打怪、衝高分




----------
(文字版)

POKO 打怪、衝高分

還是來揦一下POKO好了。玩到現在,怪物還剩下5隻,再來恐怕是非常困難的。衝高分也是。

上次提過,打怪、衝高分必備的3種寶物:四合一道具、三倍攻擊力、好友點數。

再補充一點,召喚獸組合以最強攻擊力為優先。

最後一點,櫻桃儲備至少要能連續玩3次以上,手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