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馬謖之間雖是長官和屬吏的關係,但在漢代,長官和屬吏之間如果關係夠重夠深,彼此都是以君臣關係相待的。
清 趙翼 廿二史剳記 謂:「漢制三公得自置吏,刺史得置從事,二千石得辟功曹,掾吏不由尚書選授。為所辟置者,即同家臣,故有君臣之誼。其後相沿,凡屬吏之於長官皆如之。既有君臣之禮,遂有持服之制。」「是時郡吏之於太守,本有君臣名分。為掾吏者,往往周旋於死生患難之間。」但也認為:「此感知遇之恩,而制服從厚者也。然父母喪不過三年,而郡將舉主之喪,與父母無別,亦太過矣。」
趙翼提出疑問的同時也給出了答案,沒錯,漢代長官和屬吏的關係正是「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屬吏無條件的為長官效忠犧牲,如同子女向父母盡孝的天經地義。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自然也就有無不是的長官了。不但屬官自願為長官服喪,甚至報仇雪恨、頂罪犧牲、代為受過也在所不惜。這也才正是馬謖所謂「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的正解。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當然知道襄陽記並且加以引用,但可能由於不解「猶子」、「猶父」的真義,所以就改成「如子」、「為父」,不但忽略諸葛亮和馬謖的年紀差距,更糟糕的是,他刪掉了「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君臣之間才有所謂「君臣之交」,父子之間是沒有「父子之交」的,馬謖所謂的「平生之交」即是「君臣之交」,而且更重要的是「患難之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