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遺言(遺書),三國演義、三國志註引襄陽記、吳慶燾輯襄陽記所載文字若干不同之處,排比如下:
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三國演義)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三國志註引襄陽記)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原深推殛鯀於羽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吳慶燾輯襄陽記)
諸葛亮(181生)與馬謖(190生)年紀相差不到十歲,馬謖遺書裡所謂「猶子」、「猶父」,並不是一般親情上的父子、叔侄的關係。馬謖的四哥馬良,僅年長馬謖三歲,稱諸葛亮為「尊兄」,所以同輩的馬謖與諸葛亮也不可能以父子相稱。
馬謖所謂「猶子」、「猶父」其實是君臣關係的隱喻。漢書蘇武傳,李陵勸蘇武棄漢投匈,蘇武堅辭:「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願勿復再言。」在古代中國最早的倫常觀念,本來君臣、父子是兩回事,易經:「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臣事君以忠,子事父以孝,各盡各的本份。但是自漢儒以後,就將二者作了關係上的轉化,這裡不打算深論過多,總而言之,就是想盡辦法「移孝作忠」,所謂「義為君臣,恩猶父子」,將父子關係涵攝入君臣關係,要求臣子無條件的為君主效忠,甚至犠牲身家性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