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出處: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27413 )
相機的設定/基本調整/調整整體亮度和色彩/局部調整亮度和色彩/降噪和銳化/調整編輯步驟/最後修改
相機的設定-D200
1、影像質量:NEF。
2、Raw壓縮:Y
Nikon對NEF實際進行了「幾乎無損」的壓縮,文件大小減了一半。壓縮主要是作用在高光區域的色調差異,除非在後期進行極端的色調調整,否則分辨不出畫質有何不同。
3、白平衡:A-1
白平衡可能是最重要的相機設置,特別是用JPEG的時候。一般我要麼用自動,要麼用D2X上的感應器測量。如果是在室內用閃光燈,則設成「閃光燈」。如果要絕對的準確,那就先拍張帶18%灰卡的,然後在Capture Nx裡面用這張灰卡圖片來精確調整白平衡。我的預設設定是「自動-1」,比單純的「自動」略微暖一點。
4、長時間曝光雜訊消除(NR):N0
這個設置是在快門關閉之後,再進行第二次曝光,去除「暗流」導致的傳感器噪點。在夜間長時間曝光時,可以得到純黑的天空。缺點是它降低了相機的緩衝能力,曝光時間實際翻了一倍。這個設置是在後期處理時無法改變的(曝光的事可沒法無中生有)。我一般設置為「關閉」, 除非是在夜間長時間曝光或作「光畫」。
5、高ISO降噪(NR):No
用JPEG時,建議設置為「普通」。如果要用Capture NX作深度去噪,則建議把降噪設置為「關閉」。為啥?首先,Capture NX或專用降噪軟件可以有更大的操控性。其次,在顯示圖片時,降噪很耗電腦資源。把降噪關了,Capture NX在打開文件時就不必應用降噪設置,從而使性能大大提高。有些相機型號不允許把降噪關掉,這也沒問題,你可以在Capture NX裡面把它關掉。
6、圖像銳化:No
D-200 : 影像最佳化-用戶自訂設定
7、色調補償:Normal
這是調對比度的。對於JPEG,這很關鍵。太強的對比度會使高光和暗部沒了細節。我一般設置為「低」,畢竟時候加對比度很方便,而要恢復細節就很難了。低對比對對於野生動物攝影也很有用,可以儘可能多地捕捉暗部的細節。對於Raw,我一般保留「低」設置,但在拍風景或其它我想加對比度的時候改為「正常」。我一般不用「自動」,因為不知道它是怎麼動的。
8、色彩空間:Adobe RGB
有些相機型號可以在「色彩模式」之外獨立設置「色彩空間」。有兩個選項,sRGB或Adobe RGB (1998)。我一般用Adobe RGB,因為其色彩空間比sRGB更廣,很適合噴墨打印。相機裡沒這項也沒關係,Capture NX裡面都可以改的。
9、色彩模式:II
Nikon提供三種色彩模式,分別為I、II、III。模式II是最「中性」、「自然」的。只有在Adobe RGB色彩空間才能用。如果相機沒有獨立的色彩空間設置,你選了模式II也就把色彩空間設為Adobe RGB了。在D2X上,模式I和III在兩種色彩空間裡都可以用,但是在有些相機上,設置這兩種模式就把色彩空間設為sRGB了。模式I增強了除膚色系列色(特別是紅色)之外的飽和度,可以鮮豔的圖片又使膚色顯得自然。模式III增強了飽和度,特別是紅色和綠色。同時還略微改變了紅色和綠色的色調,顯得更生動。熟悉富士Velvia膠卷的會喜歡模式III的。
那究竟應該選哪個呢?主要取決於拍攝內容。我一般的默認設置是模式II和Adobe RGB。但是在拍野生動物或風景時,我喜歡模式III。如果用Raw拍攝,只打算用一種設置時,我會選模式II和Adobe RGB,在Capture NX裡面可以很方便地轉換為模式I和III。
10、色相調整:0
這是用來改變相機對顏色的「感受」。這項我從來不用,因為它影響到圖中的所有顏色。設置為0。
把這些都設置好,我們就要開始用Capture NX啦。
在「基本調整」中,只使用「相機調整」和「RAW調整」裡的一部分,以及「鏡頭調整」的邊暈控制。其他都在單獨的「編輯步驟」裡進行。
1、相機調整:只調整白平衡
白平衡:有兩種方式調整:一是「設定色溫」,先選用預設場景,再作精細調整;二是「設定灰點」,這需要拍攝時使用了灰卡。
2、RAW調整:曝光補償
這一般是恢復高光和暗部細節的第一步。可用SHIFT+S/H或「直方圖」的「雙閾值」來輔助觀察。
一般的做法是拍攝時偏重關注亮部細節,而通過後期處理恢復暗部細節。
「自動色差縮減」預設選項開啟,確實有幫助,建議保留。
一般總流程:
1、基本調整
2、調整整體亮度和色彩
3、局部顏色和對比調整
4、降噪(視情)
5、銳化
6、剪切和調整大小
7、顏色配置
8、輸出銳化
9、保存為圖像
1、D-Lighting恢復亮部暗部細節
補足曝光補償無法調整的部分。(選用「品質較佳」)
2、設定黑點及白點-LCH整體明度
開啟SHIFT+S/H監視。
3、色彩調整-LCH色飽和度
調整不同顏色的飽和度。可以把整條線上下移動來調整整體飽和度。
4、色彩明度-LCH色彩明度
想把哪個顏色的亮度調高,就按住這個顏色往上拉。如果想使藍天顯得暗一點,就把藍色往下拉。然後調整下方的黑三角,可以改變這個調整影響的色譜寬度。
5、一般來說不必調整色調。如果需要的話,在下拉選單裡選擇「色調」。這裡同樣可以上下移動整條線或單個點。底下還可以調色帶的傾斜角度。比如60度適於微調,180度適合大範圍調。
1、「選擇工具」
在前面做全局調整時,你會看到在每一個「編輯步驟」上都標著「全選」。如果用了「選擇工具」,這裡就會標上「部分選擇」。另外,在總選單裡選擇「檢視」—>「顯示選區」,可以顯示以選擇工具選取的範圍(以紅色表示)。
頂上的一排工具欄中,F6那組就是選取工具,包括筆刷、套索、漸層、填滿。每個都有「+」(增加)和「-」(減去)兩個選擇,注意不要選錯。雙擊圖標則可以設置工具的選項。選擇區域的時候,都會產生一個編輯步驟,預設為「彩色化」,選好之後可改為你需要的編輯項目。
注意:套索工具不會創建一個選區!它是畫一個範圍,限定其它三個工具只能在邊界內起作用。所以套索必須與另一個選擇工具一起使用。
2、控制點
Capture NX最得意的地方,就是控制點——U Point,也就是「智能選擇」。
控制點BCS模式有四條橫線,第一條是「大小」,即控制點的勢力範圍;下面三條,依次是亮度、對比、飽和。
同步監視控制範圍,調整控制範圍前,先點一下對話框裡的「進階」,再勾選「顯示選區」,顯示反白的選區。
多個控制點
如果在一個編輯步驟裡有多個控制點,那這幾個控制點的勢力範圍是互相制約的。如果控制點在不同的編輯步驟裡,它們就是互相獨立,互不干涉的。所以,如果想使兩個控制點的調整效果疊加(互相獨立的控制點),那就要點右下角的「新步驟」,然後再添加控制點。嘗試一下吧!
進階:色彩選擇器-調整色相
一般來說,控制點的幾個參數夠調整的了,但如果你想直接選個顏色,那就可用「色彩選擇器」。
1)在對話框裡,點「進階」,點擊下面「色彩選擇器」右邊的色塊。
2)彈出了一個轉盤,三角形範圍內的小圈圈是控制點目前的顏色。
3)轉動轉盤,可以調整色相。還可以移動這個小圈圈。
4)還可以用那個「眼藥水瓶」,在圖片裡的任意一點選取顏色。
5)在轉盤的左下角,點一下「色票」,就打開了一些預設色彩,就是一些常用顏色。
1、降噪-雜訊抑制
再說降噪。用高ISO或增加欠曝圖片的亮度的時候,噪點最明顯。降噪必然損失圖片細節,所以降噪會影響銳化二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一定要先降噪,再銳化。
很多時候,噪點並不明顯,沒必要降噪,比如打印8X10的時候,就可跳過降噪這一步。
具體操作:
1)顯示比例:100%
在總選單裡選擇「調整」—>「雜訊抑制」,彈出對話框。
2)對話框裡可以選擇「速度較快」或「品質較佳」,二者的處理時間相差很大。
3)兩根橫條,「濃度」會使圖片模糊,「銳利度」會使圖片清晰,二者的效果是相反的。但「銳利度」只作用於綜合亮度通道,而「濃度」既糊細節又糊色彩。二者的組合,只能不斷試驗。一般的色彩干擾,用濃度10-20都能去除了。
2、銳化-遮色片銳利化調整
「銳化」是最因圖而異的了,沒有一個統一的藥方。要考慮幾個因素:
1)顯示比例:100%
主題。比如美女的皮膚,銳化前要三思!
2)相機的防鋸齒濾鏡的強度,正是這個濾鏡使圖片顯得「肉」。尼康的高端單反比低端單反更肉一些。
3)圖片裡的噪點。
4)圖片的細節量。
5)圖片用途,如打印、網絡等。
變數太多,所以我建議把銳化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圖像銳化」,第二步是「輸出銳化」。換句話說,建議在調整完成後,結合圖片的大小和用途,再銳化一次。
比較好用的銳化工具,是「遮色片銳利化調整」,即(USM)。優勢在於:
1)可完全調控銳化過程。
2)只作用於亮度通道,不大會產生光暈等色彩問題。
3)是完全可恢復的。
銳化具體操作:進行銳化前,應將圖片的顯示大小設置為100%。
1)打開一幅圖片,在相機設置裡面把銳化設置為「無」。
2)在總選單裡選擇「調整」—>「對焦」—>「遮色片銳利化調整」,彈出對話框。
3)調整三個橫條:濃度-半徑-臨界值。最常用的是「50%-5%-4」,在這個基礎上再調整強度,直到在高光的邊緣剛開始看到一點點光暈(開啟SHIFT+H同步監視)。如果沒有高對比區域,濃度一般不要超過70%。
解釋一下:
濃度:相當於銳化的「量」、「程度」。
半徑:調整銳化的作用「距離」。半徑小可銳化細節,半徑大銳化整個形狀。半徑小,一般強度就可以大一點。
臨界值:調整銳化效果對於不同色調值的「靈敏度」。比較乾淨的圖片用小臨界值(小於4),干擾或噪點多的圖片用大一點的臨界值。
常用的USM設置,注意是在相機的銳化設置為「無」(D100為「低」),且不考慮降噪的情況下:D1h 66/5/4;D1x 66/5/8;D2H(s) 66/5/4;D2X(s) 50/5/4;D100 48/5/8;D200 50/5/4;D80 50/6/4;D70(s) 48/5/8;D50 45/5/4
在降噪之後銳化:
首先要記住,多數亮度噪點在打印時是看不出的,不必太在意一定要降噪。
如果降噪了,為了避免把噪點再銳化回來,建議採用「大半徑、低濃度」的辦法。也就是圖片的形狀明顯了,但不太突出細節。比如:濃度:5%;半徑:50%;臨界值:10,建議濃度為10%以下。如果出現光暈,可減小半徑。
編輯步驟的效果,是依次疊加的,所以它們的次序很重要。
1、在已有的兩個編輯步驟之間插入新的編輯步驟。
先點現有步驟左邊的小三角,把這個步驟展開,並點一下步驟名稱使整個步驟呈現選取狀態。然後在總選單裡選擇一個新的步驟就可以在其後新增一個步驟了。只能以總選單的方式插入一個新步驟,若是用編輯清單內的新步驟,則僅能加在最後,而無法在中間插入。但是別忘了在添加之前,如果別的編輯步驟有對話框開著,一定要關掉。
2、把一個編輯步驟挪到最後。
這稍有點複雜。不過其實就是選中要挪動的編輯步驟,用批處理圖標裡的「複製設定」,然後「貼上設定」添加到了最後,然後再把原來的刪除。
3、將多個編輯步驟挪到最後。
和上面一樣,只不過是用按住「Ctrl」來選中多個編輯步驟而已。
4、把最後一個編輯步驟往前移
就是把在它前面的那些編輯步驟,該往後移的就用上面的辦法移到它的後面……
以下步驟一定要在完成了上面的調整之後最後進行,而且一定要按照下面的次序:
1、拉直
比如,要把地平線放水平,可用F3的拉直工具,沿地平線劃條線就行了。
2、裁切
F3裁切工具,劃好範圍後雙擊。
3、調整大小
總選單裡選擇「編輯」—>「大小/解析度」。
4、轉換色彩描述檔-重要
還是色彩空間的問題。圖片都調整好後,一般如果我要把它email出去或用在網上,我把它轉成sRGB;否則我用Adobe RGB。轉換方法:
在總選單裡選擇「調整」—>「色彩描述檔」—>「轉換設定檔」。「對應方式」用「相對色度」,另外別忘了勾選「使用黑點補償」。同時,「開啟校樣」,監視色彩變化。
5、輸出銳化:打印
把圖片顯示大小設置為50%,這樣比較像打印效果。
對於光面紙噴墨打印300dpi,作以下調整:
1)「遮色片銳利化調整」(USM),用64/2/4,「不透明度」70%。
2)在總選單裡選擇「調整」—>「對焦」—>「高反差顯示」,半徑2,在「不透明度」中將「混合模式」設置為「覆蓋」(overlay),「不透明度」50%。
3)圖片似乎過度銳化,但打印正好。
6、保存
先別忘了保存NEF格式文件。
然後另存為TIFF或JPEG。
7、在一個NEF文件裡保存不同版本的調整
這極大方便了文件管理,特別是圖片需要有不同版本時,如剪切版、網絡版等。
調整好一個版本後,點擊右下角的旗幟圖標,再點「建立新版本」,可以保存目前的編輯狀態。以後可以回來的。這裡面還有個「原始」,就是去掉所有的編輯步驟回到曝光時的設置。
Capture NX秘笈
一、彩色人像
具體步驟如下:
1、「相機設置」:
銳化:無
色調補償:低
色彩模式:I
如果是室內用閃光燈,則加一個:
白平衡:閃光,然後後視情微調。
2、如需要,調整曝光補償
3、D-Lighting常常可提高人像照的觀感。選擇「較好質量」,暗部20,高光1。
4、去紅眼,有兩個方法:
1)一個是「基本調整」裡面的「自動紅眼」:
找到右邊編輯步驟裡面的「基本調整」—〉「細節調整」—〉「自動紅眼」,點它左邊的小三角。在彈出的對話框裡,將「關閉」改為「自動」。搞定。
2)另一個是用「紅眼控制點」:
在上方的圖標欄裡,點一下F5的「紅眼控制點」。在紅眼的中心點一下,然後調整一下大小就可以了。
5、銳化
人像特寫的USM銳化,一般用低強度、大半徑。可以用35/10/4為基準再微調。
6、增白牙齒/眼白
1)注意一下所有的編輯步驟都摺疊起來了之後,雙擊「筆刷」圖標,選一個較軟的畫筆,如硬度為10。
2)用畫筆塗抹選取牙齒。
3)把編輯步驟的「彩色化」改為「色彩」—〉「LCH」。
4)在彈出的對話框裡,點右邊第三個圖標「新增錨點」。
5)用「滴管」在一個牙齒上點一下,這就設了個錨點。
6)在對話框中,選擇「色彩明度」,將錨點往上拉一格,使黃色亮一點。調整下面的小三角加大一點寬度。
7)在對話框中,再選擇「色飽和度」,將錨點往下拉一格,再加大寬度。
8)在對話框中,選擇「整體明度」,將右側的白點稍左移一點。完成!
7、磨皮去皺
1)新建步驟,選擇」對焦」—〉「高斯模糊」。
2)在對話框裡,設置半徑40,不透明度40%。
3)在編輯步驟中,點擊「不透明」,將「混合模式」設為「變暗」。
4)點選編輯清單中這個「高斯模糊」步驟,使其呈現被選取狀態。
5)用「筆刷-」,將不要去皺的部分塗抹選擇,如頭髮、衣飾。
6)點右下的「批次」圖標,「複製設定」。
7)新建步驟,「貼上設定」。
8)在剛貼上的步驟中,修改其高斯模糊半徑60,不透明度50%。
9)點擊「不透明度」,將「混合模式」設為「變亮」。完成!
二、風景
這裡調整的目的是要模仿富士「Velvia」膠卷的效果,高飽和度,低動態範圍。
1、「相機設置」
銳化:無
色調補償:標準
色彩模式:III
2、LCH做Velvia效果
1)新建LCH編輯步驟
2)在「整體明度」中,將黑點輸入設為10左右(一般在8-15之間),致使陰影更暗,對比加大。
3)在「色飽和度」中,加兩個錨點,一個在紅色和橙黃之間,一個在綠色和黃色之間。
4)將兩個錨點提高半格,再將整根線上移半格,增加了飽和度。完成!
3、修正天空
1)在天空放一個控制點。
2)在對話框裡選「進階」,勾選「顯示選區」。
3)調整控制點大小以覆蓋整個天空,然後去掉「顯示選區」的勾。
4)設置控制點亮度為 -30。
5)設置控制點飽和度為 +10。完成!
4、銳化
如果細節較多,一般銳化可多一點。USM基準:55/5/4
三、動物
動物照片的處理是上面的人像和風景的混合:低對比、模式III色彩、強銳化。
1、「相機設置」
銳化:無
色調補償:低
色彩模式:III
飽和度:標準
白平衡:按照拍攝情況,有時可略加暖200-500K。
2、LCH
和風景照幾乎一樣,只是「整體明度」中黑點輸入可用5而不是10。
3、銳化
用偏大的強度,可突出毛皮等細節。
1)「調整」—〉「校正」—〉「變形控制」。
2)在橫條上,右移修正桶形畸變,左移修正枕形畸變。完成!
1)選擇總選單上的「濾鏡」—〉「黑白轉換」。
2)在對話框裡可調整亮度和對比,還可加彩色濾鏡,效果如同拍攝黑白照時加彩色濾鏡。
橙/黃濾鏡使天空變暗,
藍濾鏡使天空變亮紅色變暗。
有時候,添加了顆粒效果可以使圖片在視覺上更銳利,特別是打印大畫幅的時候。還可以用顆粒模仿膠片效果,特別是黑白照。
1)「濾鏡」—〉「添加顆粒/雜色」
2)「顆粒顏色」選擇「單色」。
3)再選擇顆粒類型、強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