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現年僅31歲的天王周杰倫在接受專訪表示:「如果到35歲不賣了就不做了,沒必要把生命浪費在演藝圈,我不敢奢望小朋友會把大叔當偶像,我很看得開。」 周董這段新聞,媒體多將標題寫作「隱退」或「退隱」,好像到時「不賣了」,周董不但是「不做了」,「退」了,而且還要「隱」起來,躲起來不見人了,照字面的文義來看,的確有這個意思。但同時又想到「引退」一詞,心裡懷疑或許「引退」才是正確的用法,於是就將字典打開,看看字典怎麼說。 隱退 辭職隱居。 為官者退職後隱居林下。《南史•隱逸傳上•雷次宗》:「少入廬山……隱退不受徵辟。」 退隱 退職隱居或斷絕世俗的應酬交際。《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孔子卒後,原憲退隱,居於衛。」《史記˙卷八十˙樂毅傳》:「及民志不入,獄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隱。」 引退 辭官。《後漢紀•光武帝紀七》:「 郭后既廢太子,太傅張湛 稱疾引退。」 根據查字典所得,「隱退」和「退隱」應是同義,而文義與「引退」也很接近,主要都是指「退休」而言。 「退休」(retirement):「the act of stopping a particular type of work, especially in sport, politics, etc. (尤指從體育、政治等方面的)退出,引退,退職。」照此解釋來看,周董說的「不做了」就是「退休」的意思。 在曰本,演藝人員退休,在媒體報導上最常見的就是「引退」。台灣好像講「引退」的不多,講「隱退」和「退隱」也不多,最常見的是「息影」、「告別歌壇」、「退出演藝圈」、「封嘜」、「淡出」、「急流勇退」等等。 35歲退休,也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也還好。清代有個袁枚,38歲就從官場退休,不復為官,悠閒度過五十年,不但繼續文學愛好,也成為一位美食家。他的退休生活令許多人稱羨不已。 蔣介石一生總共三次引退,每次引退都是為時勢所逼,而每次後來又都能復出。反正引退也沒有永久退出的意思,進退出處只是玩弄政治手腕的一場戲劇而已。蔣介石最後一次引退復出後,就再沒有引退過了,因為已經退到台灣,退無可退,「退此一步,即無死所」,所以就不能再退,再退,也只能退到死所,後來的發展,果然也就是如此。 引退沒有期限,但是若有人說過「永久退出政壇」,後來又食言復出,套用羅大佑的歌:「退出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我雖然仍對這個政黨抱有希望,但對這種政客深深感到不恥。 |
2010/07/30
隱退?還是引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