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

,是「圍」,也是「國」。「囗」是城鎮的起源,正是我父親說的:「北方小至一村,大至一城一鎮,都是街巷縱橫,密集居住,四週築以高牆,大城鎮叫做城牆,小村落叫做圍子或寨子。城牆上設砲樓、垛口。長江以南很少見到這樣的村鎮。」古書上說,古代中國一城一國,成千上萬,所以「囗」也是「國家」的芻型。一群人圍住一塊土地,定居在裡面,防禦外來的侵犯,對外宣稱這裡是他們的「國家」。

,是「圍」。城裡有「井」,水是生活的基本條件。或者是縱橫的街道,或者是房舍,或者是鐵絲網,這些都是城市的基本設施。不過,根據考證,「囲」最可能的意義是「田」,也就是古代中國的「井田制」。

,是「國」。裡面有個「王」,他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掌握最高的權力,他的權力及於國家的全部。

,是「國」。裡面有個「玉」,比「王」多一點,多了一點珠光寶氣。

,是「園」。裡面有個「元」,是貪玩的「王」,整天在花園裡玩耍,一元垂垂。

,城裡草木叢生,不見人影,荒城廢墟的景象,吳哥窟就是最佳寫照。或者一國之主像根木頭,杵在那裡,麻木無知,坐困愁城,國家景況可想而知。

,是「國」。最早的民主國思想,與這個字無關。「囻」和「囯」不是對等的,在「囗」裡,「民」受「王」的支配,這才是「囻」的本義。說什麼人民最大,其實都是騙人的。

,是「胎」。最早的台灣國思想,與這個字無關。不過,「今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大家都是台灣人」,以「囼」作為這個意涵的圖象,真是再貼切不過。

,是「炯」,採光明亮的窗戶。不過,現在最新的用法,指「囗」裡憤世嫉俗(cynical)的老百姓。

,裡面有個「人」,是被拘禁而失去行動自由的人。他的行動範圍僅限於「囗」內,這個「囗」小很多,通常是很狹窄的空間,現在稱為監獄及看守所。昔為囯,今作囚,都在「囗」內,大小不同。

,「囗」中「囗」,是一個特別的管制區域,禁止集會遊行,人車不得進入,繞道迴轉。

,是「回」。是一個絕對管制區域,拒馬、鐵絲網,再加一道刀片蛇籠,完全的阻絕,沒有任何繞道的途徑。不過,他們跟我講,在桃源街有開一個秘密通道。

,整個。「囗」內全部不許動,就是戒嚴。如果集會遊行再無法避免暴力發生,有關當局表示,在特定人士來訪時,考慮宣布受訪地區戒嚴。

,因為的「因」,涉及所謂「解釋權」的問題。在一「囗」內由地位最高的人擁有終局的解釋權,原因為何?因為「我最大」。

,是「淵」。今年台北市出現過好幾次,市民罵的要死。

,讀ㄆㄧㄢˉ,是「囗」內的反對聲音,他們要對「囯」說 NO !字典裡解釋說相當於「呸」!但不包括吐痰,或吐口水。

囝 囡,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孩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字典上說:「閩人呼小兒曰囝,小女曰囡,讀 ㄋㄢˉ。」似乎不像閩南語。我們工場裡有許多福州人,我向其中一位請教,福州話怎麼說小男孩、小女孩,他的讀音像ㄋㄧㄢˇ,接近ㄋㄢˉ。那麼所謂「閩人」應是指「閩北人」。又有的字典上說「吳俗」也是如此,「吳」包括江、浙一帶,這我一時就找不到人請教了。顧況「囝一章」自注:「閩俗呼子為囝,父為郎罷。」我也順便請教那位福州人,他們稱「父親」為「ㄌㄨㄥ-ㄇㄚˇ」,很接近「郎罷」。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