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這個字很難解,我先提出個人的看法,「厭」本來的意思是:「一條狗盯著一塊被石頭壓住的肉」。分解如下:
首先,「厭」在現在的字典裡主要有兩種解釋,第一,作「飽足、滿足」解,例如:「貪得無厭」。第二,作「憎惡、嫌棄」解,例如:「你好討厭喔!」這兩種解釋,看似相反,其實第二義是第一義的引伸,這需要進一步說明。若我們說:「我吃飽了。」從自身而言,即表示「厭」了-飽足;同時也表示「不吃了」,因此,如果還有餘物也會因為「厭」而放棄了-想想「吃到飽」吃到最後的情形。這種狀態的消極面,中性的說法就是「夠了」,負面的說法就是「不要了」。若取負面的意義,則「厭」就引伸出「憎惡、嫌棄」的意思了。所以,「憎惡、嫌棄」是「飽足、滿足」的負面引伸,在解釋上是說得通的。一般成語,例如「喜新厭舊」、「不厭其煩」、「學而不厭」都同時含有這兩種意義。在生活經驗上,「飲食」方才舉例過了,「男女」也是如此,人人都愛做愛做的事,但若一方說「我夠了!」,另一方則「我還要!」一而再、再而三不放手,這樣就會讓人家很「討厭」了!
然而,「厭」在字形結構上是如何含有「飽足、滿足」的意思呢?這實在是個難題。
「厭」屬「厂」部(讀ㄏㄢˇ),「厂」是陡峭高坡的象形,也指這種高坡下供人居住的崖洞,就是今天中國北方黃土高原的窯洞。《附帶說明,另有一字「广」(讀ㄧㄢˇ或ㄢ)與「厂」有關,「广」是指在依著「厂」這種山壁所建造的房屋。》在「厂」裡面有一塊肉-「月」,還有一條狗-「犬」,而肉上面還有一個「曰」。根據這些元件的組合,無論是高坡下有塊肉與有條狗,或高坡下的窯洞裡有塊肉與有條狗,或高坡下有塊狗肉,或高坡下的窯洞裡有塊狗肉,都想不通有什麼意思?當然就更別提那個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曰」了。
然若將「厂」與「曰」先組合在一起呢?那是個什麼字啊?我個人的看法,這是指「一塊大石頭」。首先,「石」這個字本是指在黃土高坡邊上的石塊(沒辦法,造字者當初看到石頭就是在這種地方),而很大很大的石塊就是「厚」了。
我們有了一塊大石頭了,然後再將那塊肉放進來,別忘了把那條狗也牽進來。接著發現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肉」與「狗」是什麼關係呢?是一塊肉和一條狗,或根本是一塊狗肉?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旁例,就是「然」字,是指用火燔燒狗肉祭祀的意思。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那塊大石頭又是幹嘛的呢?是用來壓住什麼的吧?若是如此,在後者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壓法呢?是壓肉?還是壓狗?或是連肉帶狗一起壓?
經過一番思考,合理的答案應該只有兩個,第一,是壓肉不壓狗;第二,是壓狗肉。
到底是哪個比較正確?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前者。
狗愛吃肉,人也愛吃肉。人為了怕狗偷叼了肉,於是用塊大石頭壓住了肉,這樣狗就叼不走了。狗雖叼不走肉,但守在肉旁邊嗅嗅肉香也甘願,若有人來時,也會吠他、咬他,不讓別人偷走。所以,我個人的看法,「厭」本來是指:「一條狗盯著一塊被石頭壓住的肉」,是一個防盜的保全方法。
那麼,「一條狗盯著一塊被石頭壓住的肉」與「飽足、滿足」何關?說實話,我本來也不知道。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謂:「厭本義作以石有所鎮笮解,乃加重物於他物之上而使之得定止之意。厂為石塊所出處,故从厂。又凡物受重壓則必密合而有飽足之意味。惟此本義為壓字所專,厭今所行者為別義。」
我個人認為正中解釋「厭」的別義出自於「凡物受重壓則必密合而有飽足之意味」,轉的太過生硬,而且未將「厭」的本義解釋清楚,特別是那條狗。
我的看法是,「厭」不再用其本義,無非是因為後來「厭」被「飽足、滿足」以及「憎惡、嫌棄」借去用了,所以才會另造一個「壓」字來代用。同時也多造了一個「饜」字,特指「飽足、滿足」,因而「厭」就多用在「憎惡、嫌棄」的方面了。至於那塊大石頭、那塊肉以及那條狗的故事,仍然可以拿來解釋「壓」字,而且還可以進一步說明那塊肉是被壓在地上的。
至於中國將「厭」簡化為「厌」,變成「石頭壓狗」,狗頂著一塊大石頭,動彈不得,是「壓」的重力反應,也解釋得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