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5

司馬遷之死

清 趙翼 《二十二史劄記》<司馬遷作史年歲>[1]統計司馬遷寫作《史記》的時間,自漢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任職太史令開始,直到征和二年(西元前91年),前後共18年。征和二年十一月,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裡告訴任安,他已經完成後世稱為《史記》的通史130篇。[2]
趙翼接著寫,征和二年以後,司馬遷直到逝世前仍繼續進行修改的工作,總共司馬遷花在修史的時間當有二十餘年。但是,這個部分趙翼並沒有提供證據,或是推論的根據。[3]
關於司馬遷的生年卒月,史書均無記載,歷代史家各有不同的看法。
司馬遷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年),是較多歷史學者支持的見解[4]。以此推算,征和二年(西元前91年),司馬遷55歲,年紀還不算老,就算再活三、五年,也不過60歲。
比起生年的爭議,司馬遷之死更是難解之謎。
東漢 班固 《漢書》<司馬遷傳>,緊接在<報任少卿書>後,即記載「遷既死後,其書稍出。」隻字未提司馬遷的亡年死因[5],這種敘事的筆法很不尋常。
後來,南朝 劉宋 裴駰的《史記集解》記載:「衛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6]。衛宏是東漢初人,離司馬遷的時代已有百年。上面這段記載亦收錄於東晉 葛洪《西京雜記》<書太史公事>:「----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7]
司馬遷最後是死在獄中的說法,經過推論其實是可信的。
《漢書》緊接在<報任少卿書>之後,即載「遷既死後」,這可能是《漢書》修史者有意隱諱或根本不知道司馬遷死亡的真相,而無論如何,更可顯見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後無事可記。
有人認為衛宏《漢書舊儀》、葛洪《西京雜記》<書太史公事>將「下蠶室」和「下獄死」寫在一塊,司馬遷受完宮刑後即被處死,不符合史實,是錯誤的記載。然而衛宏《漢書舊儀》、葛洪《西京雜記》<書太史公事>其實寫的是,「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是一事;「有怨言,下獄死」是另一事,兩段文字各講前後不同的事,要斷開來看。「陵降匈奴,下遷蠶室」,已經「下蠶室」,「下蠶室」是宮刑的別稱,司馬遷已在獄中,若緊接因又有怨言而問死,既在獄中,不必再下獄,直接執行死刑即可,應書「有怨言,誅死」,而非「有怨言,下獄死」,衛宏和葛洪不會在筆法上犯這個錯誤。
司馬遷先「下蠶室」,後「下獄死」,前因李陵之禍,後因「有怨言」。李陵之禍後,司馬遷「有怨言」,正是怨氣沖天的「報任少卿書」。這封信是司馬遷的「速死信」、「絕命書」。

[2]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
[3] 清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提出一種籠統的說法,認為司馬遷的一生當與漢武帝相始終。後元二年(西元前87年)二月漢武帝駕崩,距離征和二年(西元前91年)十一月3年多。
[4]清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考定司馬遷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145年),在學術界得到多數支持。
[5] 《漢書》<司馬遷傳>:「--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遷既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
[6] 《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駰案:衞宏漢書舊儀注曰「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7] 《西京雜記》<書太史公事>:漢承周史官,至武帝置太史公,太史公司馬談,世為太史,子遷,年十三,使乘傳行天下,求古諸侯史記,續孔子古文,序世事,作傳百三十卷,五十萬字。談死,子遷以世官復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計,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太史公序事如古《春秋》法,司馬氏本古周史佚後也。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之過,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事而已,不復用其子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