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9

史上最牛釘子國

image
發生於2007年中國重慶的「史上最牛釘子戶」事件

西元前230年,韓國首先被秦國滅亡;前228年滅趙國;前225年,滅魏國。六國剩下楚、燕、齊三國,合起來仍有半壁江山,但燕國只有半口氣,苟涎殘喘;齊國自認和秦國有東西共識,不橫不縱不武,不足為患;有戰力能夠抵抗秦國的只有楚國。

秦國打算由魏國首都大梁南下侵楚,將楚國攔腰截斷。在南征途中有一個小國,這個小國是「安陵」,原是由魏國王室分封出來的屬國,同時也與楚國交好,所以雖然處在魏、楚兩強之間,安陵倒也能夠兩邊討好,苟全於亂世之中。


等到魏國被滅,安陵地當秦國征伐楚國的必經要道,照一般情形來說,秦國要滅掉只有五十里大的安陵,真的是所謂不費吹灰之力。

可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秦王(後來的秦始皇)居然要拿出五百里地作為交換條件,請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搬家。

不管是因為秦王敬仰安陵君而大發慈悲;還是因為大小懸殊,不屑動用武力。總之,安陵君也只有答應的份。就像獅子見到兔子擋路,本來一口吃掉便罷,竟然斯文起來,開口向兔子說借過,兔子不趕快跳開還能怎樣?

可是事情就是這麼奇怪,秦王奇怪,安陵君也奇怪,他居然不答應,杵著不動,而秦王將會如何呢?當然是很生氣勒!

秦王的使者來到安陵,傳達秦王易地遷國的旨意。但安陵君婉拒了,理由無他,就是祖宗傳下來的土地,子孫守土有責,不能抛棄、不能交易,即使用再大的土地來換也不行。

秦王的使者交涉不得要領,返秦覆命前撂下狠話,敬酒不吃吃罰酒,不久必有獵頭大軍壓境,後果自負。

安陵君不答應歸不答應,對於秦王的報復還是怕的要死。這時有位叫唐雎的人挺身而出,這人是國際馳名的遊說談判專業人士,自願陪同秦王使者回國覆命。

唐雎晉見秦王,秦王說:「我用五百里地交換你安陵五十里地,這麼好的買賣,安陵君為什麼不答應?韓、魏這麼大的國家都被我強秦征服,鼻屎大的安陵能夠倖存,為什麼?因為安陵君是受人敬重的老人家,所以我特地找塊山明水秀的寶地請他老人家喬遷,避開這戰亂之地,得以安享晚年。但安陵君卻不接受我的這番好意,是看我不起嗎?」

唐雎還是重申原先安陵君的說詞,再對秦王說了一遍,還說祖宗的土地,不要說五百里不換,就是一千里也免談。

秦王一聽,臉色大變,變得比大便還臭,發飆嗆聲說:「您聽說過君王是怎麼發怒的嗎?」

唐雎一點不怕,平靜的回答:「沒聽說過耶!」

秦王說:「君王一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

小小安陵才五萬人不到,秦王一怒,要死一百萬人,那安陵人每人不就要死上二十遍才夠數?

但唐雎絲毫不怕秦王的威脅恐嚇,反而問秦王:「大王聽說過人民是怎麼發怒的嗎?」

秦王一臉不屑的說:「人民抓狂?也不過就是甩掉帽子大吼大叫,踢掉鞋子光著腳亂跑亂跳,拿腦袋去撞地球罷了!」

唐雎說:「您講的是普通老百姓,我說的是有勇有謀的人。像專諸刺殺吳王僚時,有彗星劃過明月的徵兆;聶政刺殺韓國相國韓傀時,有日暈貫穿太陽的徵兆;要離刺殺公子慶忌(吳王僚的兒子)時,有蒼鷹衝撞王宮大殿的徵兆。這三人都是平民身分的勇士,儘管隱藏怒氣不動聲色,但上天還是顯示凶象示警。現在,連我算一個的話,就要有第四個勇士了。我不發怒則已,我一發怒,死人兩個(秦王+唐雎),血流五步(對照前面秦王說:「君王一發怒,死人百萬,血流千里!」)秦國將舉行國喪的日子,就在今日!」

2007年5月13日發生於中國雲南的日暈現象,其中貫穿太陽的一道白光,即古書上所謂的「白虹貫日」。

唐雎說完,起身拔出劍來。

秦王害怕了,挺起屁股直跪而起(古人跪坐,屁股枕在小腿上,當行禮時,挺起上身及大腿的跪姿,稱為跽,即直跪),拱手行禮道歉說:「先生請坐,何必搞成這樣,我知道了,OK的!安陵平安無事,就靠先生您一句話了。」

安陵在強秦的威脅利誘下,完全不為所動,是史上最牛釘子國,當之無愧。

以上是戰國策記載的故事,之後安陵的未來如何?歷史上再也沒有記載。再過二年,西元前223年,秦滅楚,前222年滅燕、滅趙,前221年滅齊,六國全滅。這時,安陵是否還安然無恙?這個問題恐怕已不足輕重了。

其實,歷史上有記載被秦國搬家的國家確有其事,就是衛國。西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兼併為附庸。前241年,秦攻魏,佔領衛國,改置郡縣,而將衛國國君、人民大搬家,遷往西南三百公里外的野王,成為秦國的附庸。衛君一直到秦始皇死後,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才被廢為庶人,衛國是周朝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而且末代君主可能還得到善終。長達五百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多少聲名赫赫的國家紛紛被滅,但衛國卻能夠存活到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真的只能說:「這是一個奇蹟!」

同一個故事,在西漢劉向的說苑也有記載。在說苑裡,安陵君寫作鄢陵君,鄢陵就是鄭伯克段於鄢的「鄢」。而唐雎寫作唐且,且也讀作ㄐㄩ,與雎同音。這兩個小異的地方,一說即可分明。比較有趣之處,在於唐雎嗆聲時的動作,戰國策寫作「拔出長劍」(拔劍而起),說苑寫作「按著小刀」(案其匕首),長劍變小刀,兵器變了,這裡面有什麼轉折嗎?

這則故事還有其他一些疑點,不少史家因此認為是虛構的。例如安陵(鄢陵)何時屬秦?安陵本屬魏或屬楚?楚策裡另有一位安陵君是同志,與魏策的安陵君是否同一人?唐雎的年紀?他在這則故事的4、50年前出使秦國時,已高齡90多歲等等,這些暫且都不去管。

戰國策裡唐雎是「拔出長劍」,而說苑裡是「按著小刀」。為什麼兵器會不一樣?先說我的答案,答案是戰國策錯了,而說苑也對不到哪裡去。

前文說過,魏國亡於西元前225年。這年的前2年發生一件大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

司馬遷筆下荊軻行刺的過程,生動刺激,彷彿親眼所見,可謂經典之作。

正當荊軻繞著柱子追趕秦王,秦王邊跑邊拔「拔不出」的長劍,居然沒有任何一個人上前阻止荊軻,國家元首的維安出現如此巨大的漏洞,史記記載其原因是「因事出突然,大家都嚇傻了,完全忘了該怎麼辦。」

最重要的是,「依據秦國法令,百官在宮殿內不得攜帶兵械,武裝人員在殿外,除非秦王有令,否則不得上殿。」這條防止暗殺行刺的規定,反而造成倉促之際,百官束手無策的窘境。

後面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簡單的說,就是荊軻繞著柱子追趕秦王,左三圈,右三圈的跑,秦王逃命都來不及,完全沒有時間拔劍啊!

此時,御醫夏無且終於清醒回魂,他手上只有一個藥箱,便將這個藥箱朝荊軻丟去,荊軻一閃,這一閃,給了秦王一點寶貴的時間來拔劍。

秦王的劍超長,佩掛在腰上,情急之間,側拔怎麼拔都拔不出鞘,情況整個愣住不知該怎麼辦好時,有官員喊:「王上,把劍移到背上!從後面!」繫著劍鞘的劍帶夠長,於是秦王彎下腰,將劍鞘移到背上,便從腦後將劍拔了出來。果然從後面比較好使力。

秦王長劍出鞘,拜擊直劈而下,荊軻閃過身,腿卻來不及,剎時左腿便給斜斜砍斷下來。失去行動能力的荊軻唯一的機會,只剩下飛刀技。

我的高中老師講這小段時,講的最生動。

只見荊軻把最後的希望全賭在這把見血封喉的小刀上,奮力朝秦王一擲!

咻!白光一閃!

「中啦!」

「中銅柱~~」

殘念。

接下來,在荊軻講過場面話後,眾兵士一擁而上,血肉模糊的鏡頭就跳過了。

特別提荊軻刺秦王這段,在說明早在刺秦以前,依秦法,除秦王自佩長劍外,任何武器根本就近不了秦王的身體。貼身侍衛尚且不能攜帶武器,更何況是外國使臣?為防私藏武器,搜身安檢是必要的,所以荊軻才需將小刀藏在地圖捲軸裡。那麼,戰國策裡唐雎的「拔出長劍」,表示唐雎是公然攜械上殿,距離刺秦才二年,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絕對是亂寫的。

說苑的編者劉向發現戰國策這個錯誤,於是就將長劍換成小刀,想蒙混過去。可是也有問題,荊軻的小刀藏在地圖裡,那麼唐雎的小刀又是藏在哪裡呢?說苑沒有交待,只寫要拿就拿出來了,也未免太過於容易了。所以說苑的變造手法也不比戰國策高明多少。

退萬步而言,唐雎真的拔出劍來,秦王會怕嗎?當圖窮匕現時,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操起小刀刺向秦王,千鈞一髮之際,秦王從席地的跪姿瞬間彈跳而起,躲過第一擊,力道之大,連被荊軻緊抓的衣袖都為之斷裂,僅就這點,即可知秦王身手何等矯健。

再看,秦王既拔不出長劍,被荊軻追殺繞著柱子跑,被堵到時,還能以空手搏擊,這沒有相當的武術底子,絕對做不到。

最後,經過官員的提醒,秦王將劍鞘推到背後,從腦後拔出長劍,以拜擊之勢,一劍即將荊軻的左腿斬斷。劍這種直刃兵器,長於刺擊,拙於揮砍,秦王能一劍斬斷荊軻大腿,表示他揮劍的力道極強也極為精準。

荊軻殘廢以後,使出最後一招飛刀技,也被秦王輕易閃過。

整個來看,秦王其實是個武術高手,你說他會怕唐雎嗎?根本不可能。

根據以上種種疑點,難怪後人無不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然而將這則故事的真實性戳破之後,卻要告訴大家的是,真實與否對故事的本身倒是次要問題。

這則故事在反映戰國時代遊説談判專業人士的傳奇事蹟,作為小國的使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雖然手無寸鐵,但仍然能夠高舉對理念的堅持,以及展現無畏強權不屈不撓的氣勢,秦王也許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受到震憾而放過安陵吧!當然,這並不算是什麼讓步,而是認為一個彈丸小國並不具有什麼威脅。

安陵與衛國同樣臣服於秦國,然而安陵君比較衛君,就是差在這一點骨氣,也就是做為一個國家的基本尊嚴。

秦國暴起暴落,不幾年就滅亡,後世談起這段末世歷史時,總不忘提到安陵。有人對唐雎隻身入秦,以理服人的故事感到不可思議,認為秦王沒那麼好説話的,於是便憑空給了唐雎一把劍,儘管真的要有這把劍,故事的結局絕對會相反,但這也反映編故事者敬仰正義使者的用意,熟悉武俠小説的讀者都會喜歡這樣的安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