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3

敬空


讀書偶見「敬空」一詞,意謂臣子在上書皇帝的奏摺末尾,預留皇帝硃批的空白地方。查漢典,「敬空」解作:

古人寫信給尊長者時,在信尾留下空白以待長者作批覆,謂之「敬空」。 宋 沈括 《夢溪補筆談·雜誌》:「前世風俗:卑者致書於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故紙尾多作『敬空』字,自謂不敢抗敵,但空紙尾以待批反耳。」

所引沈括《夢溪補筆談·雜誌》全文如下:

前世風俗,卑者致書於所尊,尊者但批紙尾答之曰「反」,故人謂之「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故紙尾多作「敬空」字,自謂不敢抗敵,但空紙尾以待批反耳。尊者亦自處不疑,不務過敬。前世啟甚簡,亦少用聯幅者。後世虛文浸繁,無昔人款款之情,此風極可惜也。

沈括此文的大意是,約於北宋以前,一般人寫信給尊長者的習慣,多會在信紙內容最後寫上「敬空」二字,這表示尊長在回信時,不必另外寫一封回信,只需在來信末尾空白的地方,寫上答復的內容即可,此稱為「反」,然後即直接將原信寄回,人們稱這種回信的方式叫做「批反」,好像政府部門長官批示公文、皇帝批示奏章一樣。寄信者在信紙內容最後寫上「敬空」二字,表示不敢和尊長平起平坐,亦即不敢要求尊長另外回信,所以特別空出信尾空白的地方,以供尊長批示回信。而尊長對於這種回信方式也視為當然,不會感到對寄信者有什麼不禮貌的地方。以前人寫信非常簡要,篇幅不長,後來的人空話連篇,冗詞繁複,越寫越長,反而不如以前人紙短情長,真情真意,這種風氣沒能延續下來,實在令人非常惋惜。

總而言之,「敬空」即是致書尊長時,在書信末尾的用語,表示預留後面空白的地方,特請長者批示的意思。實例有《顏真卿與澄師帖》:

真卿承聞,大華嚴會已遂圜成,取來日要詣彼隨喜。如何如何?幸周副老草不悉。真卿頓首和南,澄師大德侍老。十日,敬空。

「敬空」的習慣,到了沈括的年代就已不傳,所以沈括特別寫了這一則筆記,作為備忘。

沈文提及「敬空」用於「批反」,「如官司批狀、詔書批答之類」,這在許多保存至今的清代奏摺上即可觀察到,一般奏摺不論長短,在最後都會保留相當篇幅的空白,以供皇帝硃批,與「敬空」的作用相同,只是不必特別寫上「敬空」二字而已。公文批示在官方公文書為長官核判公文的經常做法,或許私人書信「敬空」的習慣是倣自公文書,亦未可知。

現行台灣的公文,除少數給長官的公文(呈、簽、稿)有預留批示欄外,大部分已無「敬空」的規矩,不過,如果可能的話,能夠預留相當的空間以備長官批示,也不失為體貼的做法。

清代梁章鉅《浪跡續談》〈不宣備〉提及:

《浩然齋視聽鈔》云,今人答尾云「不宣備」,本《文選》楊修《答臨淄侯箋》,末云「造次不能宣備」。《香祖筆記》云:「宋人書問,尊與卑曰『不具』,以卑上尊曰『不備』,朋友交馳曰『不宣』,見《東軒筆錄》。今人多不辨,然三字之分別,殊亦未解。」又沈括《補筆談》云:「前世卑者致書於尊,書尾作『敬空』二字,蓋示行卑,不敢更有他語,以待尊者之批反耳。」余聞之紀文達師曰:「札尾作『謹空』二字者,以所餘之紙為率,餘紙多者必作『謹空』字,或作『慶餘』二字,所以防他人之攙入他語耳。」

梁文所謂的「謹空」或「慶餘」,用意在於防止他人增添信件內容,有如現今常用的「以下空白」,這和「敬空」是大不相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