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漢書高帝紀: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上問醫。曰:「疾可治。」不醫曰可治。於是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上面史記、漢書關於這段劉邦不讓醫生治病的記載,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漢書「不醫曰可治」五個字。注者在後面記載了如下的文字:「宋祁說舊本及越本並無不醫曰可治五字。王念孫說景祐本無五字是。」提醒讀者注意有些版本沒有「不醫曰可治」,這五個字可能是贅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的漢書版本將「不醫曰可治」括弧起來,也是持著贅字的看法。
關於「不醫曰可治」,錢鍾書在管錐篇提出新的看法,他表示,若句讀為:上問醫曰:「疾可治不?」醫曰:「可治。」則五字誠為駢枝,可以點煩;然倘句讀為:上問,醫曰:「疾可治。」一一不醫曰「可治。」則五字乃班固穿插申意,明醫之畏諂至尊,不敢質言,又於世態洞悉曲傳矣。周書藝術傳,高祖寢疾,柳昇私問姚僧垣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何如?」對曰:「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萬無一全!」北齊書方伎傳,武成以己生年月托為異人而問魏寧,寧曰:「極富貴,今年入墓!」武成驚曰:「是我!」寧變詞曰:「若帝王自有法。」蓋醫、卜、星、相之徒於大富貴人休咎死生,恐觸諱攖怒,為自全計而不肯直言。左傳成公十年,昭公二年秦先後使醫緩、醫和診視晉侯,皆面告曰:「疾不可為也!」豈二醫之質率,抑古道之敦樸歟?又豈本國之君威不足以懾鄰國之賓萌,而奉使以來之行人更可無避忌歟?紅樓夢一○回賈蓉妻秦氏病,請張先生治之,因問:「還治得治不得?與性命終久有妨無妨?」張對:「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亦「不醫」之症而婉言曰「可治」也。
附上這段記載在漢書的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的版本,以前讀書人真是不容易。
錢鍾書認為「不醫曰可治」是寫漢書的班固加上的註解,班固的意思是,醫者說病可治,其實是不可醫。為什麼不醫卻說可治?錢鍾書解釋說,是因為醫者害怕說實話。醫者不肯直言,原因也許是怕犯忌諱,皇帝千秋萬歲,豈有不治之症?也許是怕換了別人卻醫好了,砸了自己的招牌。也許是怕皇帝難過,委婉的給個心理安慰。
錢鍾書的見解是正確的。其實,不用班固的註解,從史記的記載的文義就可瞭解。
劉邦聽了醫者的回答,之所以會勃然大怒,是因為他知道醫者說的「可治」不是實話。劉邦不懂醫術,但他很懂得看人,很會察顏觀色,醫者說的是不是實話,劉邦一下子就看得出來。
然而劉邦破口大罵,並不是罵醫生騙他,要不然他開頭一定會先問候醫者一下,然後問個欺君之罪,殺頭都有,怎麼還會賜金五十斤?是人都怕死,皇帝尤其更怕死,劉邦的罵完全是和一般人的反應一樣,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心裡絕對是不能接受的。劉邦的罵實際上是感歎,他說他一個平民出身的人能打下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他是死是活,也是上天的旨意,上天要他死,就算神醫扁鵲來也救不了!
劉邦沒有讓醫者治病,卻重賞了醫者金五十斤,表示一種感謝,謝謝他「告訴」自己的死期將至。
大家一聽劉邦這一罵,全部都明白了,「皇帝快死了」。呂后當然更聽明白了,所以接下來才會打開天窗的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百歲後」就在眼前,要不是劉邦自己說自己快死了,呂后哪敢問後事啊?
講到這裡,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讓醫師治病?答案是劉邦知道醫師說的「可治」是騙他的,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藥醫不死病,與其瞎吃藥,還不如多灌些酒,和戚姬廝守度過剩沒多少天的日子。
漢代桓譚在新論 識通第十認為:「漢高祖建立鴻基,侔功湯、武。及身病,得良醫弗用,歸之天命,亦以誤矣。」桓譚反對天命的觀念,拿劉邦當例子,說劉邦自認命由天定,不接受人為醫治,以致延誤時機,終至病亡。這是站在劉邦病可治的立場,然而卻是錯的,劉邦倘若諱疾忌醫,起先就不會接受醫者診視了,既然看了醫師,卻不拿藥,要麼是沒病,要麼是沒救,劉邦是屬於後者,這是很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