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0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讓醫生治病?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

漢書高帝紀:上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疾。疾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上問醫。曰:「疾可治。」不醫曰可治。於是上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疾,賜黃金五十斤,罷之。

上面史記、漢書關於這段劉邦不讓醫生治病的記載,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漢書「不醫曰可治」五個字。注者在後面記載了如下的文字:「宋祁說舊本及越本並無不醫曰可治五字。王念孫說景祐本無五字是。」提醒讀者注意有些版本沒有「不醫曰可治」,這五個字可能是贅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的漢書版本將「不醫曰可治」括弧起來,也是持著贅字的看法。

關於「不醫曰可治」,錢鍾書在管錐篇提出新的看法,他表示,若句讀為:上問醫曰:「疾可治不?」醫曰:「可治。」則五字誠為駢枝,可以點煩;然倘句讀為:上問,醫曰:「疾可治。」一一不醫曰「可治。」則五字乃班固穿插申意,明醫之畏諂至尊,不敢質言,又於世態洞悉曲傳矣。周書藝術傳,高祖寢疾,柳昇私問姚僧垣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何如?」對曰:「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萬無一全!」北齊書方伎傳,武成以己生年月托為異人而問魏寧,寧曰:「極富貴,今年入墓!」武成驚曰:「是我!」寧變詞曰:「若帝王自有法。」蓋醫、卜、星、相之徒於大富貴人休咎死生,恐觸諱攖怒,為自全計而不肯直言。左傳成公十年,昭公二年秦先後使醫緩、醫和診視晉侯,皆面告曰:「疾不可為也!」豈二醫之質率,抑古道之敦樸歟?又豈本國之君威不足以懾鄰國之賓萌,而奉使以來之行人更可無避忌歟?紅樓夢一○回賈蓉妻秦氏病,請張先生治之,因問:「還治得治不得?與性命終久有妨無妨?」張對:「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亦「不醫」之症而婉言曰「可治」也。

附上這段記載在漢書的原文,沒有標點符號的版本,以前讀書人真是不容易。



錢鍾書認為「不醫曰可治」是寫漢書的班固加上的註解,班固的意思是,醫者說病可治,其實是不可醫。為什麼不醫卻說可治?錢鍾書解釋說,是因為醫者害怕說實話。醫者不肯直言,原因也許是怕犯忌諱,皇帝千秋萬歲,豈有不治之症?也許是怕換了別人卻醫好了,砸了自己的招牌。也許是怕皇帝難過,委婉的給個心理安慰。

錢鍾書的見解是正確的。其實,不用班固的註解,從史記的記載的文義就可瞭解。

劉邦聽了醫者的回答,之所以會勃然大怒,是因為他知道醫者說的「可治」不是實話。劉邦不懂醫術,但他很懂得看人,很會察顏觀色,醫者說的是不是實話,劉邦一下子就看得出來。

然而劉邦破口大罵,並不是罵醫生騙他,要不然他開頭一定會先問候醫者一下,然後問個欺君之罪,殺頭都有,怎麼還會賜金五十斤?是人都怕死,皇帝尤其更怕死,劉邦的罵完全是和一般人的反應一樣,得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心裡絕對是不能接受的。劉邦的罵實際上是感歎,他說他一個平民出身的人能打下天下,是上天的旨意,他是死是活,也是上天的旨意,上天要他死,就算神醫扁鵲來也救不了!

劉邦沒有讓醫者治病,卻重賞了醫者金五十斤,表示一種感謝,謝謝他「告訴」自己的死期將至。

大家一聽劉邦這一罵,全部都明白了,「皇帝快死了」。呂后當然更聽明白了,所以接下來才會打開天窗的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百歲後」就在眼前,要不是劉邦自己說自己快死了,呂后哪敢問後事啊?

講到這裡,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讓醫師治病?答案是劉邦知道醫師說的「可治」是騙他的,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藥醫不死病,與其瞎吃藥,還不如多灌些酒,和戚姬廝守度過剩沒多少天的日子。

漢代桓譚在新論 識通第十認為:「漢高祖建立鴻基,侔功湯、武。及身病,得良醫弗用,歸之天命,亦以誤矣。」桓譚反對天命的觀念,拿劉邦當例子,說劉邦自認命由天定,不接受人為醫治,以致延誤時機,終至病亡。這是站在劉邦病可治的立場,然而卻是錯的,劉邦倘若諱疾忌醫,起先就不會接受醫者診視了,既然看了醫師,卻不拿藥,要麼是沒病,要麼是沒救,劉邦是屬於後者,這是很明白的道理。

2015/05/12

聽孫院長的話每天都要量血壓:Blood Pressure Monitor - Family Lite



這兩個星期,孫院長的話是我的座右銘:「每天都要量血壓。」

醫生給我一本小冊子,每天早晚各量一次血壓,逐筆紀錄。另外,我也上App Store找找紀錄程式,現在用的是Blood Pressure Monitor - Family Lite。(https://itunes.apple.com/

Blood Pressure Monitor - Family Lite 是免費的,由Taconic System LLC發行,要解開一些限制,最多付新台幣150元,還算便宜。後來我發現,Taconic System LLC另外也發行了BPMonitor(PRO)、Healthsome,功能都大同小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感覺怪怪的。




IMG_2377

使用前,先到Profile設定一些基本資訊,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單位(公制或英制)、身高、血壓警示值、早晚時間標準。


IMG_2381
然後到Inputs的最下面Configure My Health Form,新增資料欄位。


IMG_2382
可增加的欄位還不少,因為需要控制體重,所以增加體重和BMI。


IMG_2374
接下來就可以輸入測量的數字了。輸入方法很簡單,由上而下的欄位依序是:測量時間、收縮壓、舒張壓、脈博、姿勢(站、坐、臥)、手臂(左手、右手)、體重、BMI(自動計算)等等。實際使用時發現,每個欄位輸入數字後不必按Done,直按點選下個欄位即可,省事不少。輸入完畢後,按Save。


IMG_2372IMG_2373
每天測量的結果,顯示在Charts,可以分早、晚顯示,期間由日、週、季、半年、一年。血壓值在警示值以上會以黃紅色顯示。

其他如Stats、History也是顯示數值用的。


IMG_2380
付費使用者,可以增加使用者,註冊帳戶後將資料送上雲端保持同步(Data Sync),家人間可以使用同一個帳戶,關心彼此的身體狀況,提醒家人每天都要量血壓。

有時候是這樣的,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健康,遠遠不如家人對你的關心,關心自己的健康,其實也是珍惜家人的親情,希望有高血壓的朋友,一定要聽孫院長的話:「我因此在這特別呼籲,血­壓病可以防範­的,每一天要注意自己的血壓,量量­血壓來預防各種­血管病的發生。­我個人的痛苦,我個人的經歷,我很懇切地今天講­出­來,希望大家注­意,並祝大家身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活高壽,謝­謝各位!」

2015/05/06

醫師與醫生


螢幕快照 2015-05-06 上午10.08.03
上圖二字均為篆文的「醫」字。「医」的本義是盛箭的筐簍,後來被用作「醫」合體字的一部分,作為聲旁也是形旁。「殳」是手拿著刀子,相當於手術刀。「巫」或「酉」,「毉」,是使用巫術治療,古代巫、醫本是同源。而「醫」是使用酒作為外傷消毒劑或藥物的增效劑。

「医」、「殳」、「巫」或「酉」合體為「毉」或「醫」,意思是用手術刀、巫術、酒為傷者治療。

相傳中國最早的醫師是上古黃帝時代的一位「巫彭」,「巫彭」也者,意思就是叫「彭」的巫醫。在古代中國,醫術與巫術不分,甚至可說,醫術源出巫術,醫術是巫術的一種。
最近因為血壓高,跑了兩趟醫院,我們家和淡水馬偕同在一條街上,走路十來分鐘可到。這次血壓高是初犯,mei有些緊張,兩次去醫院都陪著我。去第二趟的路上,我突然問mei,「醫生」和「學生」都叫「生」,意思有什麼不同?我的解釋是,「醫生」的「生」是「先生」的意思,古時「先」、「生」、「先生」都是對人的尊稱,所以「醫生」的「生」是對醫者的尊稱。至於「學生」的「生」是「生員」、「生徒」,都是指在學校學習的人。「醫生」為尊,「學生」為卑,二者意思並不相同。

後來,我又想到,「醫生」也叫「醫師」,二者又有何異同呢?

古代中國,醫療人員基本上就叫「醫」或「醫者」,是一種「專業技術人員」,說文解字稱為「治病工」,醫是「山(仙)、醫、命、卜、相」「五術」之一,職業地位不算低賤,但也稱不上高尚。

「醫」加「師」字,在周代就有了,「醫師」是醫療行政的首長,「掌醫之政令」;也是皇家醫療團隊的領導者,「眾醫之長」(《周禮 天官 醫師》、東漢 鄭玄《周禮 天官》職官敘注)。周代的「醫師」相當於秦、漢時代的「太醫令」。自有「太醫令」以後,「醫者」也可稱為「醫師」,到了東漢末年,「醫師」已成為「醫者」的通稱。這裡的「師」仍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意思,與「藥師」、「樂師」、「畫師」的等級相同。

「醫」加「生」字,比較晚出現,在唐代以前,醫術教育均屬私人教授性質,北周時官方開始培育醫術人才,太醫署有醫生三百人,隋代,太醫署有醫生一百二十人,到了唐代,太醫署有醫生四十人(《唐六典 太醫署》李林甫 註、新、舊唐書職官志太常寺),上面的這些「醫生」就是醫學院的學生。然而,在唐代,「醫生」的老師並不是「醫師」(「醫師」是醫術從業人員的一種稱呼),而是「諸藥醫博士」,和「醫生」同屬太醫署的還有:「針生」、「按摩生」、「咒禁生」,各有「針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負責教授。太醫署招考晉用「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的制度比照「國子監」,「國子監」是國立大學,也就是說,唐代就有醫科大學的建制了,而且還分為醫、針、按摩、咒禁四個科系呢!

到了元代,仍有「醫生」教育制度,不過很特殊的地方是,元朝政府將將戶口分爲民、軍、醫、儒、竈、僧、道、匠等,規定各戶必須子襲父業。一入醫戶,子孫就必須世代業醫。到了明代,仍然沿用元制,醫戶採世襲制。當時醫戶大多社會地位低下,與樂工、廚師、班匠等同。(愛醫網 《中國醫學通史》)明代中央政府太醫院並不直接培育學生,而是招考各地的「醫家子弟」(他們本身就是世襲的醫生),進而訓練成為太醫院的成員,而「醫生」則變成醫療人員之一的稱呼了(御醫、醫官、醫生、醫士等)。也就是說,自明代以後,「醫生」轉而成為「醫者」的另一個通稱,不再是醫學院的學生。然而這裡的「生」還不是尊稱,了不起是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圓夢等為業的「陰陽生」同等級,而「陰陽生」也稱「陰陽師」、「陰陽先生」,並不會因為稱了「生」、「師」、「先生」而提高了社會地位,「醫生」也是相同的情形。

有些人可能不瞭解中國傳統十分輕視醫師,到今天仍是如此,「在多數西方國家,醫生是非常體面的職業選擇: 當醫生意味著豐厚的薪酬和得到親朋好友以及社會的高度尊重;每家父母都會因自己的孩子從醫而感到驕傲。然而在中國,從醫者的境遇正日益向反方向發展:工資待遇差,工作辛苦,還經常可能遭遇病人和病人家屬的人身攻擊; 中國父母更希望子女能棄醫從商,去做銀行業。即使是中國的從醫世家,多數也希望子女不要繼續從醫: 一項2011年中國醫師協會的業內普查結果顯示,78%的醫生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再穿白大褂。中國很多非頂尖醫學院如今常常發現招生困難,只有通過降低錄取分數線的方式才能吸引到參加年度高考的學生; 而入學新生一旦有機會也往往會轉學到其他專業科系。」(BBC中文網:中國醫生地位低「常挨打罵」)

那麼,我所謂「醫生」的「生」是對醫者的尊稱,顯然不是源自中國,那麼,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是:日本。

這個答案實在太簡單,凡是台灣人都知道,所以我就簡單說。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學習西方先進醫療科學的醫生的社會地位極高,從日本人將醫生、律師、教師、政治家都稱為「先生」來看,表示日本話裡「醫生」的「生」是對醫者的尊稱。台灣在日治時期受到日本人的影響,西醫的地位尤其崇高,在政治、社會各方面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這種觀念一直持續到今天,並不因戰後受中國國民黨統治極力去日本化而稍有改變。台灣人對醫生(醫師)的尊敬原來是受到日本人的影響。

上下古今一遭,「醫生」、「醫師」算是有了著落,這個問題很有趣,暫時考據到此,可能還有什麼疏漏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