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1

016馬謖之死


----------
(純文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該是讓出舵手位子的時候了,但合適的人選該是誰呢?堯經過一番思考,以為題目應該出在「水」上,於是開口說了:「現在各地都在鬧水災,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我看,誰拿得出治水的辦法,誰就是接班人!」大家一聽,都傻眼了。「水能治啊?」在那個年代,天災地變都是老天爺的旨意,人類只能躲,躲不過就等死。水從天上來,淹到了就趕快跑,等水退了再回來,一直都是這樣,還從來沒聽過水能治的,誰能讓老天爺不發大水?堯這不是在開玩笑吧?

堯見大家瞪直了眼不說話,瞭解「治水」這新名詞需要解釋解釋,他說:「老天爺下雨,天意不可違,我們也管不了!但是落到河裡、地上的水,是不是有什麼方法不讓它泛濫,不讓它積水不退,不管下再大、再久的雨,都不會淹水。這些做的到的話,就是我所謂的『治水』。」

要水能不淹,又要積水能退,全天下最懂水性的人,大家心裡都有數,那就是剛剛被堯打槍的共工。共工一族是水神的後代,他們築堤蓄水種植農作、養殖水產。這次洪水泛濫,共工一族由於有隄防的保護,受災程度遠比其他地區要輕微。但是,共工的才能再高、本事再大,終究是黃帝一族的世仇,「唯天唯大,唯堯則之」的堯也跨越不了這道敵我的鴻溝,治水大業要是交給共工,他寧可天下繼續淹!

那還有誰呢?說老實話,堯自己也清楚,他不知道。他料定大家也不知道,但堯錯了。

排除了共工,在黃帝一族裡,最懂水性的是誰呢?大家的心思不約而同都想到一個人,一人出聲提議,眾人跟著紛紛附議,嚇了堯一跳,仔細一聽,原來這人是「鯀」。鯀是顓頊的兒子,昌意的孫子,論輩分是嚳的堂兄弟,也就是堯的叔叔。鯀雖是黃帝一族,在政治上和炎帝一族的共工對立,但在經濟上卻積極向共工學習,倣效共工築堤蓄水,發展農業,尤其在養殖水產方面很有進展,更因此而得名-「鯀」正是釣魚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