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4

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

穿雨衣的馬英九 Ma Ying-jeou in the  raincoat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曾被老師罵笨到不該學科學

英國人約翰·格登(John Gurdon)因細胞研究獲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8日爆料稱,格登在求學期間,曾被老師稱為「笨得完全不應該學習自然科學」。

據報導,格登15歲時,在英國著名的貴族中學伊頓公學的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生物學的成績在同年級的250名學生中排名墊底,其他自然科學類學科的成績也都處於下游。

獲悉自己得獎的消息後,格登透露,當年伊頓公學的成績單如今還放在他任職的劍橋大學格登研究所辦公桌上。格登說,這張成績單是他唯一裝在框內擺放起來的東西,因為這讓他想起一名中學老師對他的嘲諷,宣稱他如果在大學選擇自然科學專業,將「完全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做法」。

據格登介紹,這名老師名叫加德姆,其實並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師,而是一個博物館館長,被校方僱用來教那些成績最差的學生。「他當時知道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時候,嘲笑我『這是個非常荒唐的想法,因為你不可能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任何成績。』」

格登說,辦公桌上的成績單,讓他在「遭遇經常發生的類似實驗失敗的問題時,會想到自己或許還做得不夠好,那個老師說的或許有道理。 」


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在教育上的確是如此,不過像格登這樣藉此砥礪上進的也是有的,然而少數的例子不足以支持老師可以罵學生笨,甚至能夠因此罵出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大多數的小孩是這樣的,老師越罵他笨,他就會越笨,越笨越罵,越罵越笨,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最後孩子凡是遇到困難就會想:「反正我很笨,一定不會的。」就這樣,一個笨小孩,就被老師製造成功了。

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 ,其實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另譯為畢馬龍效應,或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一所小學教學上實驗證明後提出。簡言之,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個理論指出孩童或學生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的更好,反之亦然。現在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的教育要用鼓勵取代責罵,正是從「皮格馬利翁效應」得到的啟發。

如此說來,吳伯雄要他的國民黨同志們不要再罵馬英九,「不要外面在罵,我們也跟著罵,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被罵笨。」說的正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然而吳伯雄有沒有意識到,馬英九已經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你還把他當小孩看嗎?這話聽在馬英九耳裡,其實是非常的不受用呀!

馬英九才不會越罵越笨,他是人家越罵,就越固執。這種情形在小孩子身上也常看的到,通常我們稱為「臭小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