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6

馬英九甲等特考成績單

P1020559

甲等特考之舉行,乃是為了甄補高級文官,及簡任職公務人員。此因經高考及格之公務員自初任至簡任官,最快需時十八年,因此,高級文官人才之甄補,若依循序漸進之原則,確實緩不濟急。而依我國憲法規定,非經考試及格不得任為公務人員,故教育界及企業界之專才難為政府借重。此外,在民國五○年代末期,於國內獲得博、碩士學位者,十分稀罕,卻為不可多得之人才,但若未經考試則無法服務於政府,因此,甲等特考的舉行,可謂政府掄得此類人才。(蔡良文編著,1993 年,頁90-91)

歷年甲等特考及格者中,原無任用資格之高級無資文官佔了一定比例,「黑官漂白」的結果,使得本考試之社會公信力為之大減;其間亦多有「世家子弟」藉此途徑得以入仕,並迅速攀登高位現象,遂遭致輿論界及立、監兩院部分委員批評。

又甲等特考及格人員,絕大多數具有博、碩士學位,給予該等人員一條特殊的快速升遷管道,固然增加了政府機關部分高級文官人力來源,但少數幸運通過考試者的平步青雲,卻相對的破壞了正常文官升遷管道,並已對中、低級常任文官士氣造成嚴重打擊。而部分機關佔據要津者,即使參加甲等特考落榜,仍然續任原職,而甲等特考錄取者,僅能另行挪缺俾辦理分發;而分發到職者,有的在訓練期間即行透過改分配方式至其原服務機關任職;也有的訓練期滿取得考試及格證書後立即商調至其他機關,使得原報缺機關(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台灣省水產實驗所等)仍無可用之人,又要再度請辦甲等特考。凡此種種,莫不製造特權陰影,使得外界為之側目。

總之,此等考試之舉辦,對於沒有資格報考或曾經報考甲等特考但未能上榜之中低級常任文官,固然心中憤憤不平,即使是僥倖上榜者,亦時因分發任用不公而怨聲載道。(同上註,頁378-379)

甲等特考甄拔人才,是在考試權獨立之下進行的,但是,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甲等特考最大缺失還在於特權介入,此即不論特權來自何方------一般而言,當然較多是來自於行政權力,甲等特考所以產生缺失,乃在於特權挑戰考試取人之獨立性。

(考試權獨立行使之研究,一、考選制度與考試權獨立)

甲等特考在台灣已成歷史雲煙,是非功過業有定論。甲等特考之廢,一言以蔽之,總歸「浮濫」二字,而浮濫現象尤以後期任意開科、量身定作,先射箭再畫靶的情形為最,且嚴重至必須完全廢止的程度。甲考之興20年,甲考之廢距今也將近20年,其中不論預先內定或僥倖廁身者,現今官場大有人在,甚至柄國執權,位居至尊。當然,人士依舊,景物全非,一竿子打翻不了一船人,既得利益者仍可享有應得的身分保障,但將這段過往拿來作為歌功頌德的佞倖題材,大書特書,滔滔不絕,在今天仍然連綿不斷的湧過來,無論如何馬屁的成份也超標太多。這看在當年力主廢除甲考,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時任考選部長王作榮的眼裡,不知會作何感想?(王部長當年一句「喝(黑)官瓢伯(漂白)」,至今仍令不少人記憶猶新)

台灣自民國57年開辦甲等特考,至77年為止,前後總共開考10次,起初錄取名額還不算多,隔3、5年開考一次,猶有節制,57年及格人數39名,60年32名,62年8名,65年21名,67年19名,68年46名,70年及格人數倍增為92名,75年更上層樓,暴增為139名,空前絕後,76年僅開考一科研考人員,及格人數也有12名,77年及格人數為95名。70年至77年的4次甲考,及格人數總計338名,為前6次總和165名的兩倍有餘,此時正當蔣經國主政時期,大概為了要應「上既有賢君,下必有能臣」的天道,所以人才橫溢,菁英泛濫,一發不可收拾了也。

75年甲等特考這一榜的榜單第一位就是現今的總統馬英九,他是普通行政人員行政組錄取3名中的第1名。甲等特考分為著作審查及口試兩道程序,在著作審查這一關,馬英九得到82.5分,名列第2;但在口試這一關,他得到87.33分,名列第1,最後兩項總和後,以些微的差距得到第1名。

著作審查這一關,馬英九送審的著作是「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這是他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的中文版。其他兩位送審的著作,分別是林麗明的「袁世凱改元洪憲的背景分析」,得了最高分85.5;翁瑞廷的「魏源的政治思想」,得了79分。馬英九的這篇「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是有關國際公法、海洋法的論文,就性質而言,他應該報考另一科「法制組」,始與專長相符。不過,若說馬英九的著作與報考科目所需專長不符,那麼其他兩位就更不符了,「袁世凱改元洪憲的背景分析」、「魏源的政治思想」與普通行政有什麼相關呢?居然能夠過關獲得錄取,我實在想不通當時國家掄得這兩位精通「袁世凱改元洪憲的背景分析」以及「魏源的政治思想」的專家,需要借重他們什麼地方的奇才貢獻於國家行政呢?

口試這一關,口試委員有3位,每人的口試委員各有不同,馬英九的「恩師」是張劍寒、翁岳生、陳治世,這3位先生,翁岳生是前司法院長,也是前總統陳水扁的恩師,大家耳熟能詳;張劍寒老師,我大學時修過他的憲法,他主張臨時條款是「戰時憲法」,曾被李鴻禧老師譏為「全世界絕無僅有會打仗的憲法」。馬英九在口試得到87.33分,其實與著作審查的得分差距不算懸殊,年輕英俊、中英俱佳的馬英九,以口技(誤)才取勝,還算說得過去。我看過口技(又誤)才最棒的是王志剛和毛治國,他們分別是77年甲等特考經建行政職系投資推廣組及交通行政職系交通行政人員規劃組,王志剛著作審查75.5分,在3名錄取人員中殿後,口試得到91分,拔得頭籌;毛治國著作審查77.5分,口試得到91分。後來在官場上,他們在口技(再誤)才的成就,果然有非常亮麗的表現。說到這裡,發現-原來當年甲考掄到的都是口才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