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誌答應借我一套有關監察院的書,早上進來,書已放在桌上,一看是:「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這書難道是?馬上打電話謝國誌,「這應該是讓張劍寒中箭落馬的那本書吧?」果然不錯,我和國誌都誇自己,當今世上,能一見書名即能說出張劍寒的,如我輩者,能有幾人?
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有上、中、下三冊之多,莫說啃乾淨,能啃完就不容易了。
張劍寒不久前往生,他是我大一的憲法老師。但我從來不知道張劍寒寫過「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那原來是立委管碧玲在自由時報投書「立委應勇敢拒絕亮票」一文提到的一件事:
一九七六年,監察院行使第四屆大法官同意權,國民黨主席蔣經國主導提名的張劍寒先生,在投票通過後,隨即宣布辭職。如此荒謬,背後的原因其 實是:當時的監察院對蔣經國這次提名的「造反」。原來,張劍寒先生曾與幾位學者共同寫了「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四大冊的書,內容忠實的呈現以萬年監委為 主的監察院。這個用研究得罪監察院的人,讓監委的同意票投不下去,尷尬的局面,最後以要求張劍寒事先交出辭職信,形同「私刑」的方式,讓他在投票通過後就 公布辭職,既報私仇,又給蔣經國面子。
這段文字引起我的興趣,特別是「監院投票通過後,隨即宣布辭職」,這段文字沒有交代的地方是,總統到底任命了沒?結果是有的。
司法院大事紀記載:
65-09-17 總統嚴家淦先生特任陳樸生、翁岳生、林紀東、翟紹先、梁恆昌、范馨香、陳世榮、鄭玉波、姚瑞光、涂懷瑩、李潤沂、蔣昌煒、洪遜欣、楊與齡、張劍寒為第四屆大法官(監察院於同月十六日行使同意權;張劍寒辭未就)。
國家文化資料庫 系統識別號:0005821077
第四屆大法官十四人,於司法院就職,全體共攝合影之實景。稍後並將舉行本屆大法官預備會議。另,大法官原有十五人,其中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及政治系主任張劍寒,以「研究工作繁重,暫難兼顧」為由,向總統嚴家淦請辭獲准。
原來是這樣子的,以前,司法院大法官是經由總統提名,提請監察院同意後任命。民國65年總統是嚴家淦,行政院院長是蔣經國,蔣經國同時是國民黨黨主席。當時是以黨領政的時代,元首雖然是嚴家淦,但大家都知道當家的是蔣經國,所以管委員寫的「國民黨主席蔣經國主導提名的張劍寒先生」,符合政治運作的實質,但表面上還是由嚴家淦以總統名義提名的。
那麼張劍寒寫書得罪監察院是怎麼回事呢?剛好前陣子吳庚大法官在臉書寫到這段往事:
張老師擔任台大法學院政治系系主任期間,獲當局器重,六十五年被提名為第四屆大法官。當時大法官需監察院同意,於是算舊帳的機會來了,原來張老師與系內的傅啟學、胡佛等六位教授接受哈佛燕京社的補助,研究「中華民國之監察院」,幾位老師採取文獻分析、深入訪談等方法,寫成了三大本研究報告。監委們的行為好壞均據實敘述。其中尤以張老師寫的部分,最為精彩(已故的法治斌教授曾對此讚不絕口),監委們遂抵制提名,揚言否決張氏的任命案。最後經李煥主任協調,監察院投票通過,但是張老師「自願」放棄宣誓就職,仍留在學校任職。
原來是這樣子的,監委造反!表面上是造總統的反,實質是造黨主席的反,最後的結局是,張劍寒自盡,和諧收場。
我們再回頭看看這根導火線,是民國56年的東西,發現真是一根很長的導火線,所謂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原來小人報仇,十年也不晚。
張劍寒在「中華民國監察院之研究」負責中冊第三章「現行監察院之組織」、第四章「監察院之職權」第一、二節,我大概翻閱,寫的真是紮實!若是因此得罪監察院,也是罪在過於寫實吧!其實真正得罪監察院的,是這部書的結論(賣個關子,以後再寫),作者是傅啟學,但傅啟學並未被提名,被提名的是張劍寒,所以張劍寒便成為眾矢之的,代眾受過了。
張劍寒是國民黨威權時代維護獨裁政權的理論大師,除了「戒嚴大師」,還有「戰時憲法之父」,後者大家可能不熟悉,因為是我封的。張劍寒主張臨時條款是「戰時憲法」,曾被李鴻禧老師譏為「全世界絕無僅有會打仗的憲法」,所以我就封他為「戰時憲法之父」。這有張劍寒的大作可證:
戰時憲法與國家安全 張劍寒 70.10
憲政獨裁制度之研究 張劍寒 49.08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拿當年監委挾怨報復張劍寒的例子,曉喻現在的立委應勇敢拒絕亮票,是風馬牛狗屁不通的,反而是全面杯葛,反對到底,比當年才更是變本加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