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在綠島成立「新生訓導處」,監管、改造思想或政治上有問題的犯人。1970年2月8日泰源事件後,國民黨政府在綠島新生訓導處舊址西側興建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稱「綠洲山莊」,1972年並將泰源監獄和各地軍事監獄的政治犯集中送到綠島監禁綠洲山莊。(維基)
之後陸續將泰源監獄與各地軍事監獄中的思想犯遷移至此,統一管理,進行感化教育與思想改造,成為人權迫害與政治事件受難者的集中營,其中著名的人物,有施明德、柏楊等人。1987年國民政府解除戒嚴,綠洲山莊從此廢置,在法律上落實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與言論自由,也象徵著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結束。(台東縣觀光旅遊網 http://tour.taitung.gov.tw/)
1997年,立法委員施明德等16人向行政院提案,要求將綠洲山莊改為史蹟館或紀念館。1999年3月29日,行政院同意辦理。2001年2月23日行政院核定名稱為「綠島人權紀念園區」。2002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正式啟用。2009年6月更名為「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維基)
「孤島有情長夜泣,蜇龍沉睡海吐腥。」憶起綠島的夜,柏楊難掩驚恐,在綠洲山莊時,一、二十人就擠在一個房間中打地舖,吃喝拉撒睡都在其中。木頭地板年久失修,晚上蟑螂、螞蟻和蚊蟲就從地板縫中爬出來,「囚室的牆壁都是血跡,不過不是刑求犯人的血,而是經年累月拍打蚊子,打出來被蚊蟲吸的血。」此外,海水帶來的腥臭味也令人終生不忘,柏楊出獄後還特別寫詩紀念。(商業周刊第739期 柏楊、施明德細說綠島上的蒼涼歲月 黃創夏)
「囚犯聞得到海腥味卻看不到海景」,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是綠洲山莊蓋好後,第一批關進綠洲山莊的政治犯。施明德指出,綠洲山莊是一個X型共八面的建築,在圍牆之外,又被三座石頭山環繞,靠山的三棟建築是囚房,唯一靠海的那一棟,卻是置放行李,不能住人。施明德回憶進綠洲山莊時共有三道門,而且到處有錄影設備,三十年前錄影機仍是高科技產品,政府對監管政治犯花錢不計成本,整座綠洲山莊的目地就是為了「隔絕」。(商業周刊第739期 柏楊、施明德細說綠島上的蒼涼歲月 黃創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