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二堂課拖欠太久,首先向大家致個歉,現在從頭再講過。
上節課提到,論語裡凡是不稱名道姓的「子曰」,就是專指「孔子說」,只此本尊,別無分身。如果考試有一題問:「在論語一書中,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請問這句話是下列何人說的:(A)老子(B)孔子(C)孟子(D)莊子。題目裡看到「子曰」,不稱名道姓,不要懷疑,答案永遠是「孔子」。(請不要死記是(B),「孔子」不會一直放在(B)。但洩題洩得這麼明顯,只會出現在夢裡,現實世界是「未之有也」的。)
在整本論語中,除了孔子被稱為「子」(先生、老師)外,其他的學生都只有稱名或字,只有少數幾位是例外,第一位就是緊接「子曰:學而時習之」的「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的「有子」。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他是孔子的學生,和孔子同國(魯國),小孔子33歲,孔子73歲去世時,有若40歲。
在孔子的學生中,顏回是首席大弟子,可惜他健康不佳,在孔子71歲時,也就是孔子去世前兩年就先走一步,得年才41歲,孔子極度傷心,悲歎上天奪走他的傳人。
顏回之外,最得孔子真傳的就是有若。
有若得孔子真傳,孔子自己沒說過,而是一些同學公認的。
孔子的獨子孔鯉死在孔子之前,只留下一根單傳孤苗孔伋。孔子去世時,孔伋才5歲,還不懂事。
幸好,孔子沒白教一群學生,他們知道老師去世後,就不約而同的從各地來到老師靈前,合力幫忙操辦一切後事。曾在孔子門下註冊的學生,前後期總共有三千多人,幾乎全數前來魯國奔喪。
在這群學生中,端木賜最有生意頭腦,他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途中,一路上也附帶做起國際貿易,成為一方首富,所以出錢的事就全由他負責,其他的人,則是有心的用心,有力的出力,把老師教的那套禮數全部鋪排開來,學以致用,這場喪禮辦的是非常莊嚴隆重,風光體面,備極哀榮。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去世時,端木賜42歲。
喪事辦畢,有些學生留下來,在孔子墓旁守喪三年,總共有好幾百人之多。
按照「周禮」,守喪是逝者子孫及近親應盡的責任,而學生為老師守喪,在周禮並沒有這樣的規矩。孔子的學生為老師守喪,是一項逾越周禮的創舉,若孔子在世,很可能不會贊成學生的做法,因為這不合周禮。
但由於孔子的學生非常感念老師,平日侍奉老師,即以孔子的弟子自居,與孔子年齡相近的為兄弟,隔代的為子侄,師徒發展出情同父子兄弟的關係,所以孔子的學生雖然不是老師的子孫近親,仍然願意執弟子禮為老師守喪。後世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觀念,將老師稱為師父,就是從孔門弟子開始流傳下來的。
孔子的學生為老師守喪,自創「心喪」。所謂「心喪」,守喪者不穿著喪服,或只在腰上象徵的綁一根麻繩,而喪期比照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規定。
學生在孔子墓旁守喪三年,端木賜因為在孔子臨終時人遠在外國,趕不及回來見老師最後一面,心裡非常悔恨,所以自願又再多守了三年。
許多學生在服喪期滿後,還繼續留下來,並且成家立業,孔子墓的附近逐漸形成一個社區,人們稱這裡叫「孔里」。
守喪期間,學生們開始將老師的思想學說和言行事蹟,進行整理的工作。這項工作起初沒有什麼規劃和分工,也没有主持人,大家只是將平日的所見所聞各自記錄下來,但隨著資料的累積,彼此難免產生不一致的情形,這些問題需要同學們進一步討論。
有一天,有若問曾參有沒有聽過老師說過「喪」的事情。「喪」有兩個意義,一是死亡,二是失去官位。
曾參,字子輿,魯國人。曾參和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學生。孔子去世時,曾參27歲。
曾參小有若15歲,是孔門小學弟。我們第四堂課再詳細介紹他。
曾參答:「有。」他曾經聽老師說過:「丟了官,快點窮;死掉後,快點爛。」
有若聽了,搖搖頭:「老師不會說這種話。」
曾參說:「怎麼不會呢?我是親耳聽到老師說的。」
有若還是說:「老師就是不會說這種話。」
曾參表示不是只有自己聽過,還有別人在場:「我是和子游一起聽到的。」
言偃,字子游,和曾參年紀相近,南方吳國人。孔子去世時,言偃28歲。
有若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於是説:「就算老師這麼説,一定有特別的緣故,應該不是講一般的情形。」
曾參心想,老師明明就講過「丟了官,快點窮;死掉後,快點爛。」為什麼有若就不信呢?還説老師一定是針對什麼特別的事情講的,他又沒有親耳聽到,憑什麼這麼説?
曾參向有若說:「你等我一下,我這就去找子游證明。」
有若説:「好呀!我等你。」
曾參找到言偃,將有若的話向言偃説了一遍。
出乎曾參的意料,言偃聽了,驚訝的説:「太神了!有若説的沒有錯啊!」
曾參説:「可是,老師明明説過:『丟了官,快點窮;死掉後,快點爛。』不是嗎?」
言偃說:「唉!子輿,你不記得嗎?以前,我們到宋國時,看見宋國司馬桓魋(ㄊㄨㄟˊ)為自己訂做豪華版棺材,僅僅外棺(石槨)就做了三年還沒完成。老師說:『太奢侈浪費了,這種人死了還是快點爛掉的好!(這樣就用不著豪華的棺材了)』所以,『死掉後,快點爛』,是指責桓魋的奢侈浪費。南宮敬叔獲罪逃去衛國,那時老師和我們也在衛國,後來南宮敬叔得到機會再返回魯國時,載著一車子的寶物要獻給國君,請求國君回復他的官位。老師知道了,就說: 『怎麼可以用錢求官,這種人丟官後還是快點變窮的好!(這樣就沒錢買官了)』所以『丟了官,快點窮』,是針對南宮敬叔賄賂買官說的。」
孔子離開魯國周遊列國時,有若沒跟去,留在魯國幫忙照料老師家務。曾參半途加入周遊行列,後來因為母親生病,才回家照顧母親。
石槨,是石製的外棺,用來保護木質的內棺,避免木棺日久腐爛而損壞屍體。
南宮敬叔,是魯國執政集團「三桓」之一孟僖子的兒子。南宮敬叔和哥哥孟懿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南宮敬叔曾陪同孔子訪問周王的首都雒邑(洛陽),見了老耼(老子)、萇弘等官員,交換有關禮、樂的看法。
據說,孔子還將侄女嫁給南宮敬叔。
原來曾參聽話只聽表面,沒有注意老師話裡的用意。
曾參回來將言偃的話告訴有若,有若說:「這就對了,我本來就說,老師一定是話裡有話的啊!」
曾參好奇有若為什麼能夠瞭解老師話裡的意思,請教有若:「你怎麼知道老師的話裡有話呢?」(喂!是你自己沒把老師的話聽清楚吧!)
有若說:「老師是很有原則的人,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形,否則不會輕易打破原則,我們只要掌握這點就不難了解老師説話的真意。老師以前做中都宰(中都的首長)的時候,曾經規定殯葬的標準:內棺的厚度要四寸,外棺要厚五寸,所以可以知道,老師的意思就是不想讓人死後屍體很快的腐爛。後來老師辭官離開魯國,打算去楚國求職,他先讓子夏去打聽,再派子有(冉有)去接洽,所以也可以知道,老師才不會希望丟官後要馬上變窮,否則,哪裡有旅費周遊列國呢?(孔子周遊列國找官做,主要是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
卜商,字子夏,晉國人。孔子去世時,卜商29歲。
冉有(求),字子有,魯國人。孔子去世時,冉有44歲
這件事情以後,有若的學問得到許多同學的肯定,被視為詮釋老師思想的權威。
有一天,卜商、顓孫師、言偃和一些同學在閒聊,顓孫師談起有若,說:「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子有長的超像老師的。以前我沒講出來,是怕大家會以為我在取笑子有,對他很傷害,對老師更不禮貌。因為長的超像老師,並不是什麼令人開心的事,不是嗎?」
顓(ㄓㄨㄢ)孫師,字子張,陳國人。孔子去世時,顓孫師25歲。
聽顓孫師一說,大家都笑了,原來這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小秘密。
說實話,孔子的長相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傳說,孔子出生時的頭蓋頂是凹陷的,又有說他的頭頂裂開有如兩座山,因此被父親命名為丘。而孔子的五官也長的十分奇特,唇露齒(暴牙擦)、眼露睛(金魚眼),鼻露孔(朝天鼻),耳露窿(招風耳)。
就是這樣奇特的長相還不足為奇,孔子還長的特高,將近二百公分,外號「長人」,走在路上,遠遠就可望見他的怪頭,很惹人注目。
顓孫師說:「老師去世以後,我們失去了依靠,好在有子有,沒有他精確掌握老師思想的精髓,恐怕很多問題我們到現在還是只能各說各話。」
大家都點點頭,表示同感。
顓孫師說:「所以,我就想,子有長的像老師,又最能掌握老師的思想,豈是偶然?這是天意!我們不幸失去老師,子有正可以代替老師的地位。我提議,我們一起請子有坐上老師的席位,就像老師在世時一樣,請子有繼續教導我們,做我們的老師。你們說,我的提議好不好?」
顓孫師的提議,得到大家很熱烈的廻響,紛紛表示贙成。
在得到大家的共識後,卜商、顓孫師、言偃等人就去找有若,表達大家的願望。
有若接受了,坐上孔子的席位上,卜商、顓孫師、言偃等一群年紀在二、三十歲之間的小學弟們就拜有若為老師,稱他為「有子」。
「子輿呢?」顓孫師在人群中沒有見到曾參,「我去找他來,一起拜有子為師。」
顓孫師找到曾參,告訴他大家的決定。
「我不去。」曾參不答應。
顓孫師說:「你怎能不去?大家都拜有子為師了。」
曾參說:「子有憑什麼坐老師的位子?」
顓孫師說:「有子的學問和老師一樣,這是你知道的,而且子夏、子游也都拜他為師了。」
卜商、言偃是文學科的優等生,這是孔子親口評價的。
曾參還是不答應,這下子顓孫師惱了,他的性格激烈像仲由,外號「小子路」,一急就拉起曾參走。
曾參板起臉:「放手!你這行為合禮嗎?」
顓孫師放手,向曾參道歉,說:「那你倒是說說看,有子憑什麼不能坐老師的位子?」
曾參說:「子有的學問高,這點我認同。你們拜子有為師,我也尊重。但你們以為子有的學問和老師一樣高,讓子有做老師的替身,坐上老師的席位,侍奉他就像老師在世時一樣,我堅決反對。」
「子貢曾說:『老師像太陽、月亮,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世人無法企及老師學問及道德的境界,就像世上沒有登天的階梯一樣。』」
「子我(宰我)也說過:『老師的能力遠遠超過堯帝和舜帝。』」
「老師的人格潔白無瑕、光輝照人,是無人可比擬的。他的位子,任何人都不配坐。」
「現在,你們僅僅以為子有貌似老師,就讓他繼承老師的地位,坐上老師的席位,當作老師的替身去侍奉他,這對老師至高無上神聖的地位是一種褻瀆!」
曾參的一席話,代表的不僅是他個人的意見,同時也間接表達端木賜、宰我、冉有等學長的態度。
由於曾參的反對,許多同學也紛紛表明不加入的立場,這場由年輕學弟們發起擁戴有若繼承孔子的行動,也就因此告一段落,局限在原先的範圍。
然而在擁戴有若的小學弟們這邊,有若的地位也受到挑戰。
有一天,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向有若請教問題:
「有一天,孔子臨出門前,吩咐學生們帶上雨具,結果才上路沒多久,突然就下起雨來。事後學生們就請教孔子是如何能夠事先知道要下雨的呢?孔子回答:『詩經裡不是說了嗎?月亮靠近畢星的時候,就要下大雨了(詩經小雅漸漸之石),而昨天晚上月亮不是靠近畢星嗎?』又有一天晚上,月亮靠近畢星,但是卻沒有下雨。請問為什麼?這是第一個問題。」
「還有,商瞿三十八歲還沒有兒子,他的母親急得要替他另外再討個老婆。後來,孔子派商瞿出遠門到齊國去辦事,商瞿的母親怕路上要有什麼意外,商家就會絕後,就請求孔子不要派商瞿去齊國。孔子告訴商瞿的母親:『不要擔心,我幫商瞿卜過卦,他四十歲以後會生五個兒子。』後來商瞿四十歲以後果然連生五個兒子。請問老師,孔子是怎麼知道的呢?以上兩個問題,請老師賜教。」
商瞿,字子木,魯國人。孔子去世時,商瞿44歲。
對於這兩個顯然是有備而來的問題,號稱對孔子的學問無所不知的有若,竟然無法回答,一題也不會。
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沉默,提問的學生和幾個學生就站起來,向有若說:「請你起來吧!這個位子不是您能坐的啊!」
有若聽了,心裡明白,也不推拖,站起身來,向學生們拱拱手,離開了。
第一個問題,涉及天文學和氣象觀測學,有若沒修過這兩門功課,當然不會。實在講,孔子也沒教過有若,因為孔子開的必修課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數學,天文學和氣象觀測學是選修課,有若精通必修課,但沒上過這兩門選修課,不會就是不會,當然就答不出來了。這兩門課,孔子教過誰?沒人知道。
第二個問題,屬於神秘學,是更難懂的易經,連孔子都學不全,恨自己命短不夠時間學,他平生只教過一個學生,而且是邊學邊教,師徒教學相長,這個學生就是商瞿。
經過這件事以後,大家終於明白顏回以前講過的話,孔子的學問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精蘊之處甚至飄渺不可捉摸,更確信了孔子神聖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繼承的,後世尊孔的先河即發源於此時。
有若事件否定了孔子學派單一傳人制度的可能性,同時開啟後孔子時代儒家分門別派的發展。後世儒家學者提出道統傳人的觀念,是很後面很後面的事了,而且從來未成為共識。
但有一點要説明的是,有若事件只是阻止有若被推戴成為孔子學派的唯一傳人而已,並未削弱有若是孔子思想權威的地位,有若繼續在魯國領導一批學生傳承孔子的學説,影響力之大,讓他的話語登載在論語的第二條。
大致介紹完有若這個人之後,終於要講解課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