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7

學習為快樂之本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講堂第一課,先講講「孔子」為什麼要叫「孔子」,而為什麼又叫「孔夫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子」和「孔夫子」的「夫子」,都是古時候對人很尊敬的稱呼,詞義相當於現代說的「先生」,但尊敬的程度卻大不相同。今天的「先生」是一般禮貌上對人的通稱,不代表什麼特殊的尊榮,不像古時候被稱「子」的人,表示在學問、品德上都是十分卓越、高尚的。「夫子」另外有老師的意思,所以「孔子」、「孔夫子」就等於今天說的「孔先生」、「孔老師」。其實「先生」在古時候也是對人的尊稱,尊敬的程度與「子」、「夫子」相當。

我們平常幾乎只講「孔子」,「孔夫子」很少用,而「孔子」在英文寫作「Confucius」,這是從中文「孔夫子」音譯過去的,英文發音聽起來像「坎fju歇斯」;法文也寫作「Confucius」,發音聽起來像「空fju咻」;德文則是「Konfuzius」,發音聽起來像「空夫記哦斯」,大概是最接近中文發音的,如果最後的「哦斯」不發音的話。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學生的談話紀錄,由他的學生,還有學生的學生,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經過數代人的接力編輯,集體完成的共同著作。這本書主要以「子曰」的形式,記載孔子的談話,「子曰」就是「先生說」、「老師說」,書裡凡是沒有指名道姓的「子曰」,就是專指「孔子說」,也就是「孔先生說」、「孔老師說」。

論語第一章,孔子說,有兩件事情讓他很快樂。第一件是讀書學習,第二件是有遠方的朋友來訪。

孔子終其一生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在晚年回顧一生時,說他在15歲時就立定志向專心做學問。讀書學習讓他樂在其中,常常忘記吃飯、睡覺,忘記不愉快的事情,直到老年仍然保持很旺盛的學習精神,和年輕時沒有什麼兩樣。

孔子常常出外旅行,認識各地的朋友,和別人交流思想,接觸不同的意見。每當有朋友來訪時,特別是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孔子總是很高興,熱情的接待他們,聽他們談自己國家的事情,以及旅程上的所見所聞,好像自己也親身經歷一樣。孔子也和他們分享自己在各種事情上的看法,大家一起討論事情,彼此都感到面對面共聚一堂,真是一件開心的事。

一般人以知名度、支持度作為個人價值和社會地位的指標,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群眾中獲得名望,有些人害怕出名就像豬害怕變肥一樣。對於前面這種人,其實畢生熱衷從政的孔子也是屬於這種人,他主張默默耕耘,不要在意別人知不知道自己,在甜美的果實成熟以前,辛勤的工作是最不需要掌聲的,孔子認為這是格調高尚的人應有的人生態度。

第一節講到這裡,下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