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隻小豬」不可以是成語?(以下,「三隻小豬」即簡稱作「尛豬」。)
我打電話給我丈人,問伊啥是「尛豬」?
我丈人回答我,啥尛豬?尛豬是尛?(我丈人是用閩南語回答我的,他用了三個「尛」,讀音、意義都不相同,第一個「尛」讀「ㄇㄧ」,第二個「尛」讀「三隻小」,第三個「尛」讀「三小」)
算了,我以為養過豬的人會比較清楚。
「尛豬」為什麼不可以是成語?
先到引發話題的源頭看看:教育部成語典,「 尛豬」編在成語典的附錄,只是參考語料而已。所以「尛豬」還不是官方承認的成語。好事者在開嘴砲前,不可不察。
什麼是成語呢?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是:「一種語言中簡短有力的固定詞組,可作為句子的成分。形式不一,以四言為主。一般而言都有出處來源,與引申的比喻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意思。」成語典的編輯說明也提到:「成語是學習起來比較困難的語料,主要原因是它的典故往往來自古文獻。或者是一個故事的濃縮,或者是古人話語的摘錄,無論何者,它除了有典源的本義外,更有後來用法的引申義。而使用成語時,這兩層的意義往往同時產生功能。」簡單的說,所謂「成語」就是語言的濃縮包(速食麵、方便麵、雞湯塊、三合一………),小小一包,簡單幾個字,卻有千言萬語在裡面。
手邊只有一本成語大辭典,且是小時候買的,1974年復文書局出版的「注音成語大辭典」,不知道夠不夠資格說「老」?這裡面當然不會有「尛豬」,且隨便舉書裡幾個「三」開頭的成語,如今又有誰識得?「三生石上」、「三旨宰相」、「三鹿郡公」……。信不信上面舉的三個成語,連教育部成語典都未收?成語是語言的一種形式,如果官方辭典重生不重死,只收「活」語言,那麼不收「死」成語是可以贊成的。倒過來說,「活」成語官方辭典不收,卻是不應該的。
「三豖涉河」意指「文字訛誤」,這句成語絕大部分人不識得,失去了「濃縮包」的功能,早就該不用了;「尛豬」大部分人從小都讀過、聽過,知道大概是「多用心,不嫌麻煩,不偷懶,才能有最安全的保障」的意思,為什麼不可以是成語?
教育部成語典將「尛豬」收入成語典附錄,實際上是尊重活語言的表現,而且連「維基」都收了,實在看不出來有什麼好非議的!
整個事件看來,除了部分媒體以訛傳訛、誤導視聽外,最荒腔走板的就屬杜正勝部長語無倫次的表現了。
這位杜部長居然說:「用成語讓人思想懶惰」!且看他自己在成語典「部長序」說的:
「在漢語的歷史中,成語一直以其優美的姿態獨具特色。它不但具涵了先民的語言智慧,更是讓漢語顯得有深度的重要成分。這部《成語典》收集了五千餘條的成語,主要的編輯體例包括了釋義、典源、典故說明、用法說明、辨識、參考詞語等,並且附錄了原《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兩萬多條成語來豐富它的內容。論時代,兼容古今,表現了漢語的深度;論地域,融會四方人民生活之經驗;論體例,容易翻檢,講究實用,豐富了語文的教材。除正文外,本辭典也提供了編輯基礎資料庫,包括四萬多條成語出現在各成語典的頻次訊息,相信這些都是對成語教學有相當的幫助。」
政治真的會讓人腦殘啊!
總而言之,「三隻小豬」當然可以是成語。進而言之,「尛豬」未嘗不可?不過,那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
三隻小豬是成語~以後罵人的話絕對不會是三字經和侮辱人的字眼了~請先想想成語的來由和用意~照這樣講七隻小羊和白雪公主應該是詩詞了!
回覆刪除「三隻小豬是成語~以後罵人的話絕對不會是三字經和侮辱人的字眼了~請先想想成語的來由和用意~照這樣講七隻小羊和白雪公主應該是詩詞了! 」?
回覆刪除倒要請您先想想,從「成語」而「罵人的話」而「成語的來由」而「白雪公主應該是詩詞」其脈絡究竟為何?您的思維之深奧難明,恕無法恭維。